半导体发展史上的 6 个国人(5)

导读: 卓以和发现当时工业界没有技术生产均匀而极薄的薄膜,于是思考利用离子喷射机原理分子束做这项技术,1970 年,卓以和成功发明分子束外延技术(Mol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半导体发展史上的 6 个国人(5)"分享给大家!

卓以和发现当时工业界没有技术生产均匀而极薄的薄膜,于是思考利用离子喷射机原理分子束做这项技术,1970 年,卓以和成功发明分子束外延技术(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原理是将一层层原子射上去,使半导体薄膜的厚度大大降低,半导体制造精度由微米时代进入亚微米时代。

卓以和教授是国际公认的分子束外延、人工微结构材料生长和在新型器件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对Ⅲ-V 族化合物半导体、金属和绝缘体的异质外延和人工结构的量子阱、超晶格及调制掺杂微结构材料系统地开展了大量先驱性的研究工作。

从 2004 年开始"MBE 群体捐赠出一笔资金成立“卓以和奖”,每隔一年的 9 月初"在 MBE 国际大会上颁发。这无疑是全体同业及同事对卓以和最高的肯定和敬意。

四、张立纲:共振隧穿现象

张立纲(Leroy L.Chang),1936 年 1 月 20 日出生出生于河南焦作县;1948 年抵达台湾,就读于台湾台中市立第二高级中学;1953 年考入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修电力工程,1957 年,获得学士学位;1959 年,经过两年的空军预备军官训练及服役后,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电子电机工程系学习;1961 年,获得硕士学位,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固态电子、电机工程系博士学位;1963 年博士毕业后进入 IBM 华生研究中心工作,历任分子束磊晶部经理(1975 至 1984 年)及量子结构部经理(1985 至 1993 年),研究领域也渐由电子器件转为材料测制及物理特性方面;1968 年至 1969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工作,担任副教授;1988 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3 年任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1994 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 年至 2001 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2008 年 8 月 12 日在美国洛杉矶去世。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