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非影迷群体“禁止入内”(2)

导读: 格局打开 如果严格评价《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不是那样完美无瑕,说实话,还是差点意思。 作为孔大山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影片强烈的个人风格尽现导演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宇宙探索编辑部》:非影迷群体“禁止入内”(2)"分享给大家!

 

格局打开

 

 

如果严格评价《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不是那样完美无瑕,说实话,还是差点意思。

 

作为孔大山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影片强烈的个人风格尽现导演才华。独特的选题视角、较高完成度的剧作水平,显示出了创作者成熟的驾驭能力。而通过伪纪录片形式与跳剪来呈现出的宛如炫技一般的视听风格,又彰显了创作者扎实的基本功。

 

不过抛开这些正面评价,我们也无法忽略影片形式大于内容的本质。当前半的荒诞喜剧沦为后半程一场“私密情感马杀鸡”的外在装点,那背后略显俗套的情感落点和部分角色薄弱的行为逻辑,也就被暴露出来了。

 

要么沉浸在诗意里流连,要么回归理性喊上一句不禁推敲。总而言之,只要你不愿浪漫,总会发现些在惊艳之余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为影片扣上一点分。

 

假设是站在一位非影迷观众的视角来审视《宇宙探索编辑部》,它甚至可能不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电影。

 

普通观众了解这部影片无非是三个标签:国产科幻、郭帆监制、口碑较高。

 

 

但事实上,在很多人眼里,该片最大的科幻标签可能都是薛定谔的存在。

 

在《宇宙探索编辑部》近期的每一场路演里,主创都在开头设置了“道歉”环节。对于那些对“国产科幻电影”有着明确定义的观众而言,这部影片必然会造成预期错位。

 

而更重要的是,影片中大量的作者性表达,也造成了对商业性的无情剥夺,这是高观影门槛的核心原因。古典乐、诗歌、哲学,大量形而上的内容无形中就赶走了意图放松娱乐的普通观众。还有眩晕摇摆的手持摄影风格,更是用物理攻击撂倒了不少影院前排人士。

 

(片方下场承认眩晕)

 

目前在相关平台,影片差评主要集中于镜头摇晃、缺乏科幻、剧情无聊、不够好笑等关键词上。再加上影片本身就疲软的猫淘映前热度以及平淡的首日票房走势,可以预见到《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商业市场的表现注定惨淡。

 

而另一边,随着更多普通观众发表负面观影感受,影片很有可能像大部分文艺片一样,在猫淘和豆瓣平台口碑两极分化。

 

当然,对这部定位鲜明的小成本影片而言,主要目标受众就是一二线城市影迷群体,高观影门槛其实算不上什么绝对短板。更何况,这部影片为国产科幻电影创造出的“可能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影片的商业价值本身。

 

恐怕这也是《宇宙探索编辑部》身为一部来自新人导演的作者电影仍然可以被各家头部公司争先押注的本质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幻的土壤都是贫瘠的。

 

从《霹雳贝贝》到《流浪地球》,从《卫斯理》到《三体》,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磨合,中国科幻才逐渐摸索出一些确定性。

 

而《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最大意义在于,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完成了对科幻题材的全新解构。这使得我们在既定轨迹之外,寻找到了另一条更加具有开创性的、扎根于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本土科幻方向。

 

大体量的重工业硬科幻电影可以高举高打,激起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情;而小体量的国产软科幻,也能完全依靠故事,在一个舒适的土壤和人群中生根发芽。

 

我们在《宇宙探索编辑部》里,找到了中国科幻的另一种未来模样。

 

 
 
END
 

 
丝瓜网 crfgs.com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