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安康”如此轻易的取代了快乐?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为什么“端午安康”如此轻易的取代了快乐?"分享给大家!
转眼间又是一年端午将至,今年的节日与往年不同,从春节到元宵、再到清明节,哪个节日恐怕大家都没过踏实。眼前的端午节估计也过不好,说来说去还不是因为这场疫情?有的人被隔离,别说吃出去玩儿玩儿、享受一下假期,恐怕连粽子也吃不上;那些被无辜感染的朋友,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朋友,估计更“没心思”、也没时间过节了。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还是很强的,盼着它赶快被控制、被消灭,别再传播了。这个时候,由衷的说一句:祝大家端午安康。
说到端午安康这个祝福语,放到今年真的挺合适,但这句话也就是近两年才流行起来的。在之前,我们大家还是更习惯说端午节快乐。安康的流行,源于前两年的一则网络消息,是一位号称非遗专家的“杨广宇教授”发的“扫盲”帖,说端午节是恶月恶日,这一天屈原投江了,伍子胥投江了,曹娥女救父也投江了;所以这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只能“互送安康”,不能说端午节快乐。文章一经发布,迅速在网络疯传,无数人备受打击:自己原来是如此“无知”。于是,端午安康瞬间取代了快乐,谁要是再跟别人说端午快乐,轻则给您指正错误,重的、就跟您急了。
那么端午节真的是恶月恶日吗?古代倒是真有这说法,而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也就是说五月初五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食客三千的孟尝君就是五月初五生的,差一点儿就被他爹“抛弃”了,要不是他娘偷偷把他养大,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另外,古代还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从战国开始流行,到汉代仍然盛行不衰,史书中多有记载。后又因为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在五月初五这天去世,加上端午正值入夏,气温上升,疾病多发、毒虫出没,于是就有了端午节不吉利的说法,同时也确实是祭祀的日子。由此也衍生了避五毒、躲端午、插艾草、戴香包等等以除瘟、驱邪、求吉祥为主题的民俗活动,这也是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既然如此,端午节是不是真的就不许快乐呢?当然不是!首先,端午节虽然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但并不是因为屈原(或者伍子胥与曹娥女)才有的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也不是因屈原投江而起。在屈原自己的诗作中还描写过龙舟竞渡的场面,怎么可能是他死后才有的呢?粽子也是,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食物,叫“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称“筒粽”,这是粽子的前身;而屈原是战国末期的人,比粽子的出现晚了四百多年。再有,“端午”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西晋,而真正把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是南北朝时期,此时,屈原已经去世750多年。所以,不管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和曹娥女,他们在端午这天去世,恐怕我们只能用“巧合”来形容,与端午的起源没有一点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