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手艺吃饭就可以不用读书?宋代工匠告诉你,文化素养有多重要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凭手艺吃饭就可以不用读书?宋代工匠告诉你,文化素养有多重要"分享给大家!
引言
什么是"工匠"?"工匠"就是"手工艺人"。早在夏商周时期,社会生产领域就已经分化为农、工(工匠)、商三大主要群体,从公认的工匠鼻祖墨子以降,多不胜数的能工巧匠辈出。看着这些能工巧匠,你是不是觉得他们只是一群大老粗呢?
其实不然。这些在现代人眼中靠敲敲打打卖力气糊口的工匠,其实识字率并不低,其文化水平甚至远远高于农民以及很多商人。
尤其是在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至鼎盛期的的宋代,工匠起码必须是能写会算,并且能够通过读书学习理论知识的"文化人",否则根本就无法胜任诸如营造、军器、瓷器、缂丝以及雕版印刷等行业的工作。所以,如果回到宋朝,工匠们会告诉你,在宋朝当工匠,文化素养是有多重要。
("工匠型"学者墨子)1、 能工巧匠+科学钻研精神=宋朝丰富的技术著作
宋朝工匠是分等级的,从宋代史料来看,传统手工业工匠群体就技术层次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从上到下依次是:
不一定"术业有专攻",但是能够总结行业经验以飨后人的科技专家及"巧匠""哲匠";
技艺精湛并以此享誉业界的"匠人""匠师";
熟练地以手艺维持生计的"百工""工人"。
这些工匠不仅制作器物,平日里还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由此产生了丰富的技术著作。
比如说宋代尤其值得一提的技术专著《营造法式》。这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所著的《木经》基础上,编成的建筑专著。此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历代工匠的经验与当时的建筑技术,确立了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
(古代工匠人物石雕壁画)
全书体例由释名、著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大类及"看样"和"目录"各一卷构成,图文并茂地呈现了各类官式建筑及具体结构,除了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已臻成熟构架的木结构建筑体系,更是以标准化的定型方向要求从事营造行业的工匠具备相关的职业素养。
除此之外,其他工匠的技术著述成果也颇丰硕。如曾公亮所著《武经总要》记载了制火药的方子,沈括的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提到了指南针的做法、活字印刷的发明,苏易简写下了造纸专著《纸谐》等。古代的"四大发明"在宋代全部出现或者实现技术升级。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