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不虚的艾草(2)

导读: 艾叶生长于田野,本草经里甚至都没有标明产地,可见它的无所不在,处处有之。不过宋朝时以汤阴和四明所产为佳,明代成化之后,则以蕲州出产为最好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盛名不虚的艾草(2)"分享给大家!

艾叶生长于田野,本草经里甚至都没有标明产地,可见它的无所不在,处处有之。不过宋朝时以汤阴和四明所产为佳,明代成化之后,则以蕲州出产为最好,并且成为贡品,天下推重,称为蕲艾。据说用别处产的艾烧烤酒坛,许久也烧不透,用蕲艾一烧便透彻,足见它盛名不虚。

初春时节,艾草生苗成丛,白茎直生,其叶四布,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有意味的是,作为药品的艾草,采集正在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暴干收叶。药用的艾叶,须用陈久。修治到细软,称为熟艾,如果是生艾,就会伤人筋脉。所以孟子才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至于修治的方法,时珍大爷写道: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此时得到的淡黄色洁净细柔之物,便是传说中的艾绒了。

如你所知,艾之成为传统医学药品,主要用于火灸。作为与针砭齐名的火灸,其实是传统医学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一向强调经脉理论,而针灸其实正是这种理论最具象的标本。据说《左传》指出病入膏肓的医缓,所谓“攻之不可”的“攻”,便是说的火灸,起源该说早到足够骄傲。而被历代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其中绝大部分篇幅,正是讨论针灸之基础理论。针灸先后被传到朝鲜日本以及欧洲,但在它的发祥地,却遭遇悲摧。清代的风气,重药轻针,针灸盛况不再。更要命的是,道光朝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吊诡理由,将太医院针灸科永远关闭。统治阶级的思想永远是统治思想,所谓上行下效,可以想见,此举对针灸的剧烈重创。而倡导赛先生的民国,传统医学整体遭到偏执性的限制和排斥,伟大如鲁迅,亦不能免俗,此时的针灸,更是沦落到半合法的状态。

当然,时珍大爷的时代,火灸正当兴盛,所以艾除了现身民间习俗,还拥有无可争议的药用地位,大爷的父亲便曾为蕲艾作传,并谱写赞歌云: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