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烟火-蓝心羽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寂寞烟火-蓝心羽"分享给大家!
鱼丸对于东莞万江人来说,既普通又特别。逢年过节,或是办喜事,鱼丸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万江石美村民叶桥来说,鱼丸有着数不尽的情怀。叶桥十多岁就跟母亲做鱼丸,如今已做了32年了。而他所做的鱼丸被当地人称为“叶桥鱼丸”。
32年来,叶桥坚持用最新鲜的鲮鱼肉做鱼丸,当天做,当天卖,坚持手工制作,这也是他制作鱼丸的秘诀。东莞当地人结婚或生子都会向叶桥订购鱼丸,正因老客户的支持,已享儿孙福的叶桥还没退休,除了不舍几十年创下的事业,更多的是不想这来之不易的手艺就这样消失了。
赚“小钱”很知足
叶桥的母亲林锦华很早就了解到手工制作鱼丸方法了。为了讨生活,华姨做过很多劳力活儿维持生计。从前,她一个人到本地鱼塘买鲮鱼,再去鱼湾街鱼艇里做鱼丸,接着挑一担到河边摆卖。
不识字的华姨不懂叫卖,为了卖完当天的鱼丸,刚开始时她边卖边送。只要有妇女走前来问,她必定先送一粒鱼丸给她们尝,让鱼丸“说话”。为吸引回头客,不论别人买多少,她都给他们送上一把鱼头骨或鱼腩。华姨笑着说:“一天下来,从早摆卖到晚,也只卖了一板(一板就是一个蒸笼)、半板鱼丸,很多鱼丸都是送出去的。”但华姨觉得自己没文化,赚点小钱,已经很知足了。
坚守正宗,不卖隔夜鱼丸
因为市场搬迁,华姨的摊档二度搬迁。经历两次市场搬迁,华姨的生意没减少,还有很多街坊记住了华姨的鱼丸,称她为“鱼丸婆”,把华姨的档口记作放心标志,逢初一十五或过节摆宴,大家都到华姨的档口排着队争相买鱼丸。
之所以能得到顾客的信任,是因为华姨从来不卖隔夜鱼丸,在街坊中有很好的口碑。
曾有人问华姨,她的鱼丸怎么不放肥猪肉,也不放香菜?华姨回答,只有纯鲮鱼肉做的鱼丸才是最好吃的,她坚持只往鱼丸里放油盐和香葱。
结婚当天赶做300斤鱼丸
叶桥接手了母亲的鱼丸店。1987年,叶桥结婚。他结婚那天,还有两个客户来到家里,硬是留下货款要他帮忙做百斤鱼丸,加上自己婚宴上要用的鱼丸,叶桥那天赶做了300斤鱼丸。叶桥一身鱼胶送货到客户家,再赶往自己婚宴现场,朋友都惊呆了。叶桥笑笑说:“没办法,客户急需鱼丸,拒绝不了。”
结婚后,夫妻俩负责在家生产鱼丸,华姨负责在市场卖鱼丸,生意越做越大。1992年到2000年是他们生意最火爆的几年,因为有10个民间厨师和他们合作,厨师在东莞各处承办宴席,只要菜式用到鱼丸,必定是叶桥家的鱼丸。除此,冬天“打边炉”、机关单位聚餐、龙舟节煮龙船饭等,很多活动组织者都从叶桥这里下单,叶桥一家三口一天要生产1000斤鱼丸才能满足需求。
因为鱼丸需要纯手工制作,他们从凌晨3点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睡觉的时间可能只有3小时,“累得捧着饭碗掉了也不知道”,叶桥的妻子陈婉琼说。叶桥经常光着膀子搅打鱼蓉,妻子捏鱼丸,大冬天里手都做麻了。虽工作辛苦,但夫唱妇随的生活还是让妻子感到幸福和满足,如今说起往事,妻子总是一脸的笑容。
两斤鲮鱼一斤丸
叶桥说,做1000斤鱼丸要用2000斤的鲮鱼。由于屋子小,过去鲮鱼买回来只能堆放在屋门前,儿子在鱼堆里爬,夫妻俩在门前杀鱼破肚,忙得不可开交。
叶桥掏出一只很有年代感的木盆,“刚做鱼丸的时候工具只有这只木盆,一次装30到40斤鱼蓉。”华姨说这只木盆是她的家婆分家时留给她的,叶桥当时没工具,只好用它来装鱼蓉,将鱼蓉搅打成鱼糜。
从木盆抓手、木头纹理上看,这只木盆十分厚重、结实。经过无数次的使用,这只木盆几十年后依然光滑如新。叶桥说,其实木盆的底部已经修过几次,不能再做了,换了工具后,木盆也留下来做纪念。
叶桥感叹,现在很多鱼丸小作坊都用机械生产,用搅拌机搅鱼肉,用机器捏鱼丸。他们也尝试过机器生产鱼丸,虽产量高了,却发现完全失去了传统的味道。“都是熟客,味道一变,他们一试就知道。”没几天,叶桥就把机器退掉,继续手工制作鱼丸。
叶桥说,做一粒好的鱼丸选料一定要新鲜。鲮鱼去骨洗净要马上搅打成鱼蓉,搅打鱼蓉时一定要先加盐搅拌,再加生油和葱花,顺序错了会影响鱼糜蛋白质凝胶出胶的效果。搅打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那就是要精准加水,“这全靠手感,水加多了鱼丸会软,水少了鱼丸会硬,加水时间不对会影响鱼丸的口感。”叶桥说他的手感是他制作好鱼丸的秘诀,“只要手一摸,就知道要不要加水,要加多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