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资料介绍(毛主席叫张澜表老的原因)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张澜资料介绍(毛主席叫张澜表老的原因)"分享给大家!
张澜:正气立天地,川北一圣人
在新中国开国典礼上,紧靠着毛主席的身边站着的,并不是那些随着他一起征战南北的开国元勋,而是一位身着长衫,一把飘逸长髯的老者,特别的惹人注目,这便是我们四川的骄傲,被称作“川北圣人”的张澜老先生。
他是毛主席最为崇敬的人之一,他的学生不但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还有新中国第一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大将,他被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为“表老”,是一位高风亮节,一心为民的民主人士,也是除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方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之所以称其为“表老”,是因为他的字是“表方”,因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故而有此一称,就如同有人称毛主席为“润公”一样,当年湘军大佬彭玉麟的字为“雪琴”,也被人称为“雪帅”是一个道理。
建国之初,在共和国选出六位副主席中,有三位是民主人士,占了半壁江山,他们分别是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而张澜是最有特色的一位,他长年是一袭长衫,白发银须,到哪里都给人以亲民之感,而他一身浩然正气、高风亮节,则更是令人敬佩至极。
相对来说,张澜同前两位来比有所不同,宋、李二人一直在国民党中地位伋高,又是蒋介石的对头,却又始终无可奈何,张澜并没有公开怒斥过蒋介石,关系并没有到势不两立之境地,但蒋介石对张澜多有不满是肯定的;有趣的是,在张澜当选国家副主席一职时,有些人是颇有异议的。
这其中大部分是原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当年他们在川北建立川陕根据地时,张澜还是四川省“剿抚委员会”委员长,换言之,他是红军的死对头,此次围剿虽然红军取得了胜利,但却也让红四方面军吃尽了苦头。
对此,周恩来总理作出了解释,张澜当时作为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职责使然,也就是挂了个名而已,并没有像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那样的赶尽杀绝,并且,周总理给他们讲述了张澜革命的经历,这些将领们方才释然。
张澜是四川南充人,家境很好,其父亲便是秀才,但其家风一直是“耕读为本、礼仪为先、勤俭节约、善良淳朴”,为当地民众称颂。
在川北一偏僻之地,能出个秀才可是件了不得之事,而张澜在22岁时也步父亲的后尘,考中了秀才,不久被补廪生,即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可保其赴省城参加乡试,进而步入仕途。
后来,他去成都进入尊经书院深造,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官派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却因上言慈禧归政而被解送回国,随即回乡在南充中学堂当了名老师,两年后,他去了四川省游学预备学堂,担任学监一职。
年轻时的张澜
在成都期间,他被选为四川咨议局议员,继续为立宪而奔走,当清政府意图将已归民办的川汉铁路收归国有时,他发起了四川保路同志会,组织领导四川人民开展保路运动,清廷无奈地调湖北新军前来镇压,革命党人趁武昌空虚之际,成功地发动了起义,开启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孙中山先生对此有着高度的评价,他说:“如果没有四川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或许要推迟一年半载。”
张澜与好友吴玉章
辛亥革命后,他担任了四川军政府川北宣慰使、嘉陵道道尹,并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反对北洋军阀混战,在当时的四川享有崇高的威望,并于1917年出任四川省长一职。
张澜一直关注教育,他在五四运动爆发时予以声援,并创办《民治日报》开启民智,期间还担任过成都大学校长,他以“打开夔门”相号召,广纳人才,力图将成都大学办成包容并蓄,精研广博的一流大学,故而也被人称为是“四川的蔡元培”。
罗瑞卿、朱德与恩师张澜先生的合影
但是,在那个军阀混战之时,四川境内更是军阀林立,共有近20个大小不等的派系在大打出手,虽然他被四川军阀刘湘聘为“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但张澜自知以他的能力和威望,在当时是根本不足以平息乱战的局面,于是不久便轻装简从的回乡办教育去了。
他在家乡南充创办了许多学校,包括南充县立中学、南充实业学校等等,还专门为乡民的生产发展,开办了专门的职业技能学校,如南充蚕业社,为普及科学种植和副业的兴旺,泽被乡梓。
张澜与家人
“海内盟员皆后辈,蜀中学子半门生”,他发起组织了四川乡村建设期成会,与陶行知一样,推行以先进的理念和农村实际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取得了很明显的收效,故而被时人称为“川北圣人”。
无论是当官还是为民,张澜始终保持着布衣本色,他一生清廉自持,纤尘不染,德行高洁,自奉节俭,从不以权谋私,甘为百姓仆役,不但在普通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即使是政敌对他的清廉也是赞誉有加。
当时南充地方军阀石青阳不满张澜在民众中的盛誉,特派人暗访其家,只见其清贫到让人惊叹的地步,其描述为:“环堵萧然,一屋空空,家人庵居素食,无可窃物。” 石青阳于是感叹道,“川北圣人之誉,名不虚传也。”
抗战爆发,数百万川军出川抗日,张澜挑起了四川省抗战后援会主任的重担,为子弟兵的后勤保障呕心沥血,奔走呼吁;他还发起组建了民主宪政运动和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当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时,他毫无悬念地当选为民盟中央主席。
右起:沈钧儒、陈叔通、罗隆基、陈新桂、张澜、叶笃义、张茂延。
国共内战爆发前,张澜全力为呼吁停止内战而奔走,当毛主席亲赴重庆谈判时,他到机场迎接,要知道,当年蒋介石入川时,陈果夫动员他去接机,被他给顶了回去,在时有“得四川必先得张澜”之说的情况下,张澜所表现出对毛主席的热忱,也代表了他的倾向和希望。
其实,张澜一直是不主张结社立党的,他可以参加国民党召开的政协会议,但对国民党一手操纵的“国民大会”却是坚决抵制,并发表声明进行了声讨。
李公仆(左)闻一多(右)
面对蒋介石的一意孤行,张澜高举民主同盟的大旗,代表民意,同当权者抗争,当李公朴和闻一多两位先生被特务暗杀后,他怒不可遏,亲自主持了在成都召开的追悼会,表示其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气节。
在追悼大会上,张澜激动地说:“李先生和闻先生之死是政治暗杀,本人决定步两同志后尘,为中国的和平民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不畏权势,勇于抗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1944年9月,张澜主持民盟代表大会与代表们合影
国民党在大陆败局已定之际,遂又玩弄起了假和谈的伎俩,蒋介石的亲信,也是张澜四川老乡的张群来请其出面,在国共双方间做调停,而张澜则明确表示,“现在是革命与反革命之争,我站在共产党这一边,不再做调解人了。”
蒋介石得知后也无可奈何,后来张澜因拒绝去台湾而被特务软禁,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营救脱险,去北京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张澜与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亲切交谈
开国大典在即,而张澜经年累月地都是着一袭长衫,头戴一顶瓜皮小帽,颇有些遗老之风,于是一些人便觉得这样的装束不太合适,而周总理也特地拨了一笔服装费,希望张澜能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但是,张澜拒绝了周总理的好意,他说,“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为了表示庄重,他自己花钱重新购置了一件新的长袍,于是,我们有了开国大典中那一张奇特的照片。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受到民盟主席张澜等欢迎
以张澜的资格和国家副主席的规格,他本应该在北京分到一个高规格的大院,可是他只要了一处很小的房子,家中的空地上,别人家是养花,而他的夫人却是种菜,这也是他家长期养成的习惯,张澜的女儿是这样说明了缘由:
“父亲在解放前,没有带回来足够养家的钱,母亲一直习惯于起早贪黑地劳动来补贴家用。”
张澜的家人
记得有一桩有关张澜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他回乡时遇到了土匪,土匪因为得知有大官路过,本想能发一笔大财,却不知打开行李后,仅有书几册,旧衣裳几件,大为失望。
后来当他们知道这是四川省长张澜时,大为感动,不仅没有抢劫伤害,还派人一路护送了很远的路程,此事在乡里传为美谈。
张澜和刘少奇
无论是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张澜始终都保持着一身正气,他曾给自己写下了《四勉·一戒》:即“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
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大学者梁漱溟因言语不当,而被最高层定论“反动透顶”之人时,张澜便顶着巨大的压力仗义直言。
张澜同梁漱溟的关系一直很好,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爱国爱民,一起关心乡村建设,反对以暴力革命解决中国问题,二人都刚正不阿,都是中国共产党难得的诤友。
梁漱溟是因在政协扩大会议上,发表了有关土地和农民的问题而遭到批判的,其实张澜是同意梁漱溟先生观点的,但他并没有直接和公开地发表意见,而是同另一位国家副主席李济深一起给中央写信,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从中进行斡旋。
这一方面避免了对梁漱溟进一步扩大化,又注意了方式方法,有理有利有节,既达到了自己目的,又给对方以充分的回旋之地,张澜这样的光明正大之行,受到党内外一致地尊重和赞赏。
他坦荡的君子之风,这在当时集体失语的环境下,显得尤其地珍贵和不易,无愧于毛主席对他的评价,“老成谋国”。
1955年,张澜病逝,享年83岁,临终前留下的遗言是,希望台湾早日解放。
图为张澜书于1945年9月10日的公开信手迹
毛主席和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亲视含殓,并以国旗覆棺,周总理同刘少奇、邓小平等亲自执绋,将其遗体送至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安葬。
回望历史,一位布衣老者傲然挺立,在一个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中,他历经大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他传奇的一生,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他从嘉陵江边走出,才高八斗,英气纵横,为民生、民主奋斗了一生,他居富贵而不图富贵,居贫贱而恪守贫贱,终生不失“布衣”本色,细数身前身后,历经风雨岁月,民主之澜,涛声依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