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我天生可爱古灵精怪是哪首歌?宠坏歌词是什么哪里听?

导读: 抖音我天生可爱古灵精怪是哪首歌?宠坏歌词是什么哪里听?......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抖音我天生可爱古灵精怪是哪首歌?宠坏歌词是什么哪里听?"分享给大家!

编者按

写得了文章、组得了乐队、出得了书……吴舟桥已然成为一名全能型医学科普达人。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新的媒体形式,扩大自己科普内容的影响力,“如果不把拗口的医学术语翻译成‘人话’,这些知识永远只能躺在图书馆里。”

看到改变的力量

吴舟桥在新书《医路如荷》读者见面会现场

2018年11月17日,吴舟桥新书《医路如荷:我在荷兰当医生》举行读者见面会,知名营养师、营养科普大V顾中一,果壳网、在行创始人姬十三到场倾情站台。说起吴舟桥的科普缘分,还要追溯到八年前。

2010年,北医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小团体,编译一些著名的医学期刊(如《新英格兰》《柳叶刀》)的科学文章,在医疗圈、科普圈受到了欢迎。这成为吴舟桥科普之路的起点。

实习过程中,吴舟桥发现,病人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共性:因为没管住嘴导致肠梗阻、询问医生手术前应该注意什么、手术后应该怎么吃……他意识到,老百姓更加需要大量的科普。此后,吴舟桥逐渐从针对医生的专业知识的科普,转向了针对大众的科普,开始系统性地写一些关于健康知识的科普文章。

2011年,吴舟桥开始以“林竹萧萧”的笔名在果壳网发布科普专栏《给老婆的一封备孕指南》用书信的形式,以一名未来的医生老公的口吻,给大家献上了一份详细的备孕指南,回答了诸如产检、怀孕准备、生男生女、孕期补充营养、产后恢复等备受关注的问题。评论区的留言一片赞扬之声:“太甜了”“好贴心”“看完都想结婚/怀孕了”“又专业又温柔”。

吴舟桥常说“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写一篇知识量比较大的科普文章,背后的工作量不亚于写一篇医学综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吴舟桥也开始利用这个平台发布科普文章。《喝酒脸红,是不是酒量更大?》在微博上被大V转发之后,转发量达到了十几万,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喝酒脸红是因为有基因缺乏,是食道癌的高危因素,这种改变让吴舟桥感受到了做科普的成就感和快乐。

疾病唱给你听

青光眼乐队

作为科普作家,吴舟桥一直在思考:什么形式的科普效果更好?为此,他曾在微博上做过不同尝试,发现情感类的故事加上相应的医学知识,会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也和同伴一起,组建了目前国内唯一一支以宣扬科普为目的的乐队。

2014年,吴舟桥和他的几个医学博士朋友一起创立了“青光眼”乐队,并在其中担当鼓手。《急闭青》、《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心肌梗死》……一系列以疾病为名的歌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光眼”乐队是一支非常佛系的乐队,由于医生的工作性质,排练的时候人凑不齐、发单曲的频率也不固定,乐队成立四年多,共出了13首医学主题的原创作品。在乐队豆瓣小站上,播放次数最多的是《良性前列腺增生》,4000多次播放量,乐队为《腰间盘突出症》这首歌拍的在北海公园泛舟的MV,在腾讯视频已经有90多万次的播放量;乐队参加奇葩大会的那一集获得了近五千万的播放量,再次让吴舟桥认识到了现代流媒体的传播力量。

乐队的自我介绍中有这样几句话:“共同的医疗背景让我们不满足于谈情说爱的靡靡之音,我们希望借助我们的音乐传达更多的健康理念。有一种民谣,叫做科普小清新;有一种共识,叫做原来你也有这病;有一种温暖,叫做向前看吧,生活还有希望。”对于乐队成员来说,是否出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播医学知识、传递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

虽然歌曲无法像科普文章那样,把相关知识讲得全面、具体,但歌曲自身形式生动、易于传唱的特点,使其传播力更强。阅读一篇几千字的科普文章不是一件易事,但一首歌如果好听,人们不仅会反复听,还可能传唱。乐队的目标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吸引大家关注某种疾病。“相关的知识大家可以在网络上自行搜索,我们并不一定要成为内容的供给者,而是作为内容的引导者、一个流量的入口。”

青光眼乐队里有首歌叫《巨蟹座》(《CANCER》),在英文里巨蟹座和癌症是同一个词。最后几句歌词是这样的:“来吧,让我们享受春天的莺歌燕舞;来吧,让我们享受夏日的美妙夜晚,来看秋天的黄叶飘落就像我遇见你,冬天一起看雪飘在我们的院子。”这首歌并不是告诉大家癌症是什么、如何防治,而是想传递给癌症患者一种希望和态度——我们是可以和癌症和平共处的,得了癌症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我们还是可以和心爱的人一起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次春夏秋冬,希望借此引起癌症患者和家属的情感共鸣。

不断打磨写作功底

在荷兰鹿特丹医学中心博士论文答辩后

不同的科普作者有各自的写作风格:科学松鼠会的游识猷文字温馨,给人感觉如沐春风;果壳网的Ent思路清晰,能把复杂的事情抽丝剥茧地讲出来;微博大V“科学家种太阳”的文章敏锐、聪明……说到自己的风格,吴舟桥用了两个词“温暖”、“乐观”。

科研写作的训练使吴舟桥具备了清晰的思路和有条理的写作方式;大量的阅读则帮助他更加生动地借助故事传递知识。“当我看别人的文字时,会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比如我读东野圭吾的小说,会思考他为什么描述这个人抓了一下后脑勺,或者顶了一下眼镜。”

吴舟桥善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写作,在他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叫做“随想”,手机里也有专门的备忘录,零碎地记录着他随时想到的一段话、一件事。等到有了相对完整的时间,吴舟桥再将这些整理成文,《医路如荷:我在荷兰当医生》一书就是这样写成的。

吴舟桥赴欧洲留学时,深入荷兰医疗体系学习工作了四年,同时又以患者和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下发达国家的医疗和社会福利制度下的所见、所闻、所感。吴舟桥把这本书定位为医学人文类的科普书籍,书中还原了荷兰医疗现状,对比了中荷的医疗制度,澄清了许多人对于西方医疗的误读。

对于吴舟桥来说,编辑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众媒体的编辑会帮助他找到有意思的选题,抓住读者的关注点;另一方面,他们也会结合受众喜欢的语言风格和版面,在文章的细节方面提出很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我非常感谢合作过的几位编辑,他们作为非医学专业的读者,会告诉我哪个地方专业词汇太多了、能量密度太大了,从而帮助我把文章写得更加通俗易懂。”

说话也要投其所好

作为一名科普作家,吴舟桥很关注同行的作品,“一方面对他们的科普内容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对他们的科普形式和技巧感兴趣。”在这方面,吴舟桥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不断充实着自己的能力。“原来只能写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经过训练之后,会更在意如何把内容用读者想听的方式表达出来。”

面对不同的读者群,吴舟桥会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果读者是每天拎着菜篮子去菜市场买菜的大爷大妈。吴舟桥会采用打比方的形式,把科学家比作一个爱八卦的隔壁阿姨,在聊天中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长辈们的朋友圈这一辟谣的“重灾区”,吴舟桥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其核心还是用他们最习惯的方式跟他们交流。“一些谣言也是利用了他们的恐惧心理,辟谣的时候也是这样。比如他们迷信什么土方子,我就从科学的角度跟他们分享这个有哪些副作用。”

不要成为一个知识的填鸭者,而是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科学的知识得到验证,这是吴舟桥的经验。“我觉得大多数人是不迷信的,当某种行为和某个效果能够建立起对应关系的时候,他们才会相信。因此,如果他们发现你给的操作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就会慢慢地接受。”

回归专业领域的科普

吴舟桥在手术中

沟通不畅是导致医患关系的原因之一,科普教会吴舟桥如何讲故事,怎样把复杂的事情讲得通俗易懂,这一点,也反过来有助于促进现实中的医患沟通。吴舟桥会有意识地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尽量避免复杂的专业术语,更多地采用简单的词汇,运用打比方、举例子,以便向患者传递更多的信息。

当前,吴舟桥更多地把精力回归到了专业范围内的科普。“我大概在2014、2015年以后就很少跨界做科普了,我现在更多地关注和外科手术、肿瘤相关的话题。”这种专业的科普不仅权威性更强,做起来更省时省力,而且可以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有更强的针对性。“把一些需要在医院里做的工作,通过科普在院前就完成了,患者的认可度更高,对自己的职业也有帮助。”

科普的媒体从《东方早报》、杂志,到果壳网、科学松鼠会、微博、微信;科普的形式从文字到音乐、视频;科普的内容从系统性的知识科普、内容科普到针对热点的科普,吴舟桥经历了科普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在其中不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科普之路。

“一开始我是去找谣言,但是一方面谣言实在太多了,另一方面你说的话题读者可能并不关心,所以现在是谁(谣言)找上门来我就揍他一顿,而不是到处找茬。”谈到对未来的想法,吴舟桥说:“将来如果有好的契机,我可能会去拍个抖音之类的,分享一些跟生命科学相关的内容。”

对于吴舟桥来说,关于科普的探索和思考,一直在路上。

文 /《北医人》记者 韩娜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来源 /《北医人》第75期

编辑 / 王景茹 徐璐

怀孕 医生 青光眼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