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演过的电影(姜文将这部电影归结为一个梦我们却感受到了时代的痛)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姜文演过的电影(姜文将这部电影归结为一个梦我们却感受到了时代的痛)"分享给大家!
早就听说姜文自编自导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特别好看,于2007年9月21日在国内上映,主演/周韵、陈冲、黄秋生、房祖名。我看了,第一感觉就是大起大落,大红大紫,酣畅淋漓,汪洋恣肆。还有音乐绝对经典,那是出自日本著名音乐家久石让的大手笔,当然不同凡响。但是我没看懂。
然后再刷一遍,又想一想,我惊叹,姜文你就是天才,你的跳跃性思维,给观众说了四个故事,疯,恋,枪,梦。电影不走寻常路,绝不平铺直叙,却捋出了时代的脉络,与人的个体的命运,很发人深省。
也许,姜文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但我喜欢去慢慢学习欣赏你的独具特色的电影里面的美学价值与人文的内在涵义。
里尔克说“艺术品源于无穷的寂寞,没有比批评更难望其边际的了,只有爱能理解它们、把住它们、认识它们的价值”。
01 疯
开篇是一双性感女人的脚,把我们带进一个云山雾罩的村子,村里的房顶上开着花,树木葱绿,色彩绚丽,路是白色的沙子,房顶上的平台也是白色的。女主(周韵饰)因为做了一个梦去买鞋,买了鞋之后看见了逃学的儿子李东方(房祖名饰)正被老师训斥,她牵起儿子手说,就这几个字妈也能教你,咱们走,她干脆让儿子退学了。回家路上,她在树下解手,顺手将鞋子挂在树上。站起来后她发现挂在树上的鞋消失了,一只绿色的鹦鹉扇着翅膀叫着“我知道,我知道”。她追逐着,未果,她疯了。
此后她就成了这世界上最迷人的巫婆,她抱羊上树,跟猫说话,刨树,挖石头,家里的东西天天不翼而飞。他经常打儿子,把家里的碗一摞摞得砸了。有时就在房顶上用家乡的土话,背着那个唐朝大诗人崔灏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那天她拿出一堆“遗物”,有一张双人的合影照片,男人头像被抠掉了。他给儿子讲爸爸的故事,他是最可爱的人,他来学校做报告,在几千人中他只认我,我崇拜他和他来往了。有一天,你爸带着枪来找我,我说“不”,你爸说“我知道,我知道”。其实我们可以推测,年轻的军人,他侵犯了女学生,然后他消失了。
在贞操失去之后,“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于是年轻疯妈就只好跟着李不空走了。
女人大着肚子去找她的男人,苏联大妈给了女人一包信,说是李不空的遗物。信里的话其实是李不空写给纳塔莎的情话。“就叫我阿辽沙吧”其实是李不空为了泡苏联妞,给自己起了个苏联名儿。
在儿子念完“就叫我阿辽沙吧”的信之后,疯妈连续问“懂吗”,儿子说“不懂”,然后疯妈说道:“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这句台词从疯妈口里说出来很莫名其妙,但从李不空那里说出来就可以很合理。观众也没懂,但观众看见了那个时代发生的很多事。
儿子在山里发现了母亲用石头给他造的一座白宫,他家丢的东西全在这儿,白宫被布置成了他的新房。最后,母亲消失了,唯有她买的那双鞋和衣服漂在河上。
结果,自称阿辽沙的李不空在和一个苏联女孩娜塔莎跨国通奸时发生意外死了,死得很突然。(苏联大码告诉她不算烈士)
02 恋
其实黄秋生扮演的梁老师这一段,并不是包含在疯妈这个故事之内的。梁老师(黄秋生饰)的故事是影片的另一个开端。影片的结构其实是“Y”字型的。Y字的上面两头分别是“疯妈的故事”和“梁老师的故事”,这两个基本独立的故事分别衍生出了“儿子”和“唐叔”这两个角色,汇合而成了Y字的下端“儿子和唐叔的故事”。也许是因为疯妈的一段先入为主,而且它也的确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重心,因此我们观众总觉得梁老师的故事应该可以统一在疯妈这个故事的框架中,这样一来,理解影片就更加困难了。
其实,梁老师是道道地地的知识分子,他满脑子理想主义,他是富家子弟在南洋,他要回国参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赶上南洋某富家女( 孔维饰) 和唐老师(姜文饰)的婚礼,他们和老乡们载歌载舞烤着全羊,憧憬着伟大祖国明天会更好,嗨得疯狂。他也正值青春年华,他一边在欢乐的人群中跳舞,一边还摸着别人的屁股,就是说这个时候,是五十年代,性还是相对开放的。
可是,在内地他和唐老师在同一学校任职时,这里有交代是1976年,政治空气很浓,上面说阶级斗争的弦要绷紧。那晚在看电影《红色娘子军》时,突然有女人大叫“抓流氓!”,他跟着人流跑出来,无意中发现唐老师和林大夫(陈冲饰)偷情的秘密。他翻墙而下正好撞见林大夫也在翻墙。结果他被42只手电筒照着被革命群众痛打,一条腿伤了。
诡异的是,林大夫来医务室看他,跟他一通表白,甚至趴在他胸脯上哭诉,希望摸屁股的人就是他,然后会勇敢地承认就是梁老师你摸的,我希望你摸我呀我喜欢你。更诡异的还有一位长得很难看的女子也说暗恋他,希望被他摸屁股。他都要抑郁了,这哪儿跟哪儿,这边林和唐老师有染,那边无厘头,简直莫名其妙。他身边没有一位知心的人儿,看起来他还是个性压抑者。他半夜自杀了,用母亲送给他的枪带。那个镜头很讽刺的,他吊在二楼的露天桥上,头垂在胸前,下面唐老师、林大夫,吴主任,还有五个年轻人一字排开毫无表情的望着他吊着的尸体。
几天前五位姑娘在食堂里揉面,他还弹着吉他和她们欢快地唱着歌。不过他是背对着姑娘们唱那首《梭罗河的波涛》的,他没看见姑娘们翩翩起舞。他被发配到食堂做饭,他心里很苦也很压抑,在人前他强作欢笑。这之前唐老师还动员他写了检讨书,要他承认摸了屁股主动说出来,也许会从轻发落。其实呢,当时那个暗恋他的女子使劲往他身上贴,这些他没法说。那是个谈性大逆不道的年代。
03 枪
梁老师有一支猎枪,他一直藏在小屋里,有一天被唐老师发现要了去,他说枪你拿去,枪带我母亲送我的我留个纪念。他年轻时一腔爱国热情,告别了南洋家人来内地参加祖国建设,可他一直不快乐。这里的政治空气让他窒息,个人生活也不如意,一直形单影只。
唐老师呢年轻时候参加过志愿军他是英雄,他来学校作战斗英雄报告时候认识了面容姣好的女学生(周韵饰 )。这是疯妈后来告诉儿子的“他那天来找我,他穿着干净的军装,我说不,他说’我知道,我知道’。从疯妈回忆的片段我们可以还原出那天的情形,说着我知道我知道的“可爱的人”得手了。疯妈怀上了兵哥哥的孩子。可是他后来消失了,他抛弃了女学生。
这段历史也契合那时很多南下的军人后来继续参加革命有了官职,然后进了城坐享天下,抛弃了乡村的发妻。五十年代初有一波离婚潮这一历史旧闻。而李不可他没有和疯妈正式结过婚,他就是始乱终弃随意留情那种人。疯妈跟儿子比划你爸的枪开始这么长,后来这么长,她大拇指和食指匡定的那个尺寸就是一把左轮手枪那样的,这就是说他的官职越来越大。他抛弃了对他一往情深的乡下妹子。
七十年代,唐老师被下放回到故乡,那天李东方开着拖拉机去接唐老师夫妇,他沿途看见飞禽就瞄准猎杀。李东方呢,有天赋的运算能力,整天书包上挂着个算盘。因为聪慧过人被任命为小队长,他作为生产队的领导,安排唐老师带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上学了,整天跟着唐老师打打杀杀,枪不离手。
但是,他是个没爹的孩子,母亲疯癫了,他基本就是广阔天地无师自通自然长大的。他问唐老师怎么称呼,唐老师说你就叫我唐叔,叫她唐婶。唐叔后来不行了,把个娇美的南洋老婆(孔维饰)整天扔在家里,自己带一帮少年打猎。打来的野鸡野鸭交给小队长,小队长给他记工分。
但是不久发生了一件事,小队长和唐老师老婆搞上了,一个十八岁正是荷尔蒙旺盛之时;一个四十来岁算是虎狼年纪。小队长傻傻地问唐老师“你老婆的肚子不像天鹅绒呀”,唐老师气炸了他端起枪瞄准了小队长。有人说他打死了亲生儿子。也有说,他到北京去和朋友(崔健饰)说起此事,朋友批评他责任都在你,你不管老婆(你不行),四十岁与十八岁,显然你老婆勾引的少年。
这些也厘不清了,反正就是革命者年轻时抛弃了初恋,后来官阶升级,很不检点和好几位苏联姑娘有染,很不光彩。他的遗物里有好几条大辫子。
04 梦
镜头里有两位女人骑着骆驼走在山道上,一位是唐雨林的未婚妻,她一路上滔滔不绝地说着她的追求者。他说你若不答应嫁给我我就跳下河。可他没死,下次又来了,他好坏哎,他把那种事说成是“打枪”。这让我们推测就是唐老师在苏联边境的罗曼史。他终于说动了南洋女来跟他结婚。他说我会在路的尽头等你,奇怪吧,路哪有尽头呢。说话间,前面山路上一块路牌,上面用繁体字写着“路尽头”。洋女人走上了另一条道。
另一位是年轻时的疯妈,她挺着个大肚子千里万里去寻夫,(当然没有正式结婚)她终于找到了李不空曾经当兵的部队,苏联大妈和一位翻译领着她看了李不空的遗物;军装、枪弹匣子、搪瓷杯子,还有三条姑娘的大辫子。她说,阿辽沙和娜塔莎永远长眠在这条国境线上了,但他不算烈士。
疯妈明白了他一心爱着的男人,在这里有了异国恋情,还不是一位,那三条大辫子有金色的有褐色的还有黑色的,金色的那一定是娜塔莎。那件旧军装上有3个枪弹眼,那意味着他中了枪子儿死了。她哭得稀里哗啦,喃喃道,你不要我了,你找了外国女人,还骗我你死了。
苏联大妈交给她一包信,说我们拆开看了,他中国名字是李不空,苏联名字阿辽沙。“我的孩子你还怀着她的孩子,过去都已经过去了,我们要继续生活下去”,苏联大妈拥抱了她。我们和疯妈可以确定,这个李不空留下这些印记就是要证明他已经死了。
其实呢,他成了阿辽沙追逐苏联姑娘。他应该就是现在的唐老师,她娶了南洋归来的中国姑娘。时空转换,一组镜头是李老师在新疆和新婚妻子欢天喜地的婚礼现场;一边是疯妈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临产了。
前面李东方有交代他妈告诉他,他生在铁道上,瞧那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那万道金光照亮了大地,那火红的大火球好刺眼,强光辐射在年轻的疯妈身上,她抱着婴孩站在高处大声喊着“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太阳出来了!”
铁轨伸向远方,鲜花丛中,一个初生的男婴在手舞足蹈,大声的哭泣着。这是梦境吗,太阳如此美丽光芒万丈。
一组字幕久久在屏幕上闪动着“一代人来了,一代人去了,大地永存,太阳照常升起。这是《圣经》里的一段话,是片名的由来。太阳绽放在瑰丽异常的梦境中,梦境让太阳如此美丽!
有人说这是姜文自己讲砸了的故事,有人说这是爱情与欲望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一代代轮回的魔幻故事,姜文说:这只是一场梦”。
点题,剧终。
我想很多观众一如我一样征在那里,太震撼了,久石让的音乐悲怆激越,浑然回响,在昭示着什么,我胸中有澎拜的热血在沸腾。
五十年代那会儿,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梁老师满怀激情来到内地,他曾经那么自由、放肆、狂热。
唐老师和他新婚的南洋妻子欣喜若狂地幸福着、和谐着。
后来呢,他不行了,梁老师自杀了,他妻子走了,他们离婚了。他杀了和妻子偷情的那小子,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这结局令人无比唏嘘。
观摩这部电影,不能太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很多要跳出影像的框架去脑补时代与人物的命运。无处不在的跳动的欲望,张扬的生命,并不需要在弄清楚人物行动逻辑的前提下才能体会。四个故事起承转合并非天衣无缝,但却是有铺垫与隐喻的。
随着激情悲壮的音乐,导演带我们穿梭在一个诗意的梦境,回顾一段破碎的历史,于色彩斑澜中超脱,感受姜文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就是《太阳照常升起》的整体印象。如果电影有印象派,那么这个电影就是了。
时光的流向恢复了正常,太阳在1976年最终落下,以梁老师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死去了。太阳照常升起并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在这个电影里更像是一种信念。久石让的音乐如此悲怆如此深情,让你感觉到他并不是要烘托“升起”,而是要强调“照常”。是的,真正的复兴是一定要建立在幻想破灭的废墟之上的。
如果说,姜文的《让子弹飞》是一种包裹着残酷现实的浪漫主义,那么,《太阳照常升起》就是撕毁了这种浪漫。就如最后一个故事,山顶上那只闪耀着尽头的光芒的大手。你觉得这浪漫无中生有,你觉得这浪漫荒诞不经,诚然它就是浪漫的,这就完了。
姜文将这部电影归结为一个梦,我们却感受到了时代的痛。
于是,有人说,10年后,我们会记得《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许30年后,更多人会记得《鬼子来了》;而50年后呢,人们会想起《太阳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