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演员赵丽蓉简历(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还有人记得她吗)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潮剧演员赵丽蓉简历(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还有人记得她吗)"分享给大家!
在20年前,中国有位最潮老太,她不但会武术,还会说唱,就连探戈、英文歌也样样精通。
在春晚的舞台上,她名气不输赵本山,甚至连笑星巩汉林都认她做干妈。
离世前,她与导演一起彩排了自己的葬礼仪式。
去世后,几万人前往八宝山送别,到场的圈内明星多到只能远远观望,她就是赵丽蓉奶奶。
1岁登台,72岁告别舞台,一生都在逗观众们笑,她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十分苦涩。
1928年,赵丽蓉在天津出生。
由于生下来就白嫩可爱招人喜欢,母亲便给她取了个贴切的小名“老爱”。
她好像就是为艺术而生的,1岁被抱到台上表演时,面对台下的众多观众,她不但哭闹,还乐不可支。
自此,她与舞台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4岁时,她便在后台看别人唱戏。
6岁她就登台表演。本应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她,早早就站上了戏台。
舞台上的她,对表演信手拈来,潇洒自如,仿佛就是为表演而生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绝对不假。
赵丽蓉为了能唱好戏,常常跑到冰天雪地的僻静位置吊嗓子,经过六年的刻苦练习,她才堪堪练就了基本功。
从小就自由惯了的她哪里懂得读书的好处?
因为对读书提不起兴趣,所以她一生都没有上过学。
虽然学业未成,但她在艺术表演方面却有很深的造诣。
赵丽蓉的父亲赵秉忠有一门缠发梳辫的手艺,就被名伶芙蓉花聘请为御用造型师,所以她从小就在梨园长大。
芙蓉花第一次看到赵丽蓉时,就喜欢上了这孩子,认为她是唱戏的好苗子。
12岁时,芙蓉花给她改名为赵丽蓉,还将她引荐给名角马金贵,她也顺利拜入门下。
仅仅拜师三年,赵丽蓉就作为主角站上了戏台,也成为了庆丰戏院的名角。
但自从遇上新凤霞后,她就只能甘当陪衬。
先不说音色怎么样,就从外形上看,赵丽蓉确实不及新凤霞。
于是,原本唱主角的她被新凤霞取代,她只能在舞台上饰演一些与她年龄差距很大的角色。
在评剧《刘巧儿》里,她出演一位大婶儿。
之后,她又在《花为媒》里,饰演一位有点憨憨的媒婆,这些全都是些老太太的角色。
但就算沦为配角,她也演得活灵活现,令人称道。
所以说,她的一生至此都还算平坦,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令她万念俱灰。
25岁的时候,她就在新凤霞的引荐下,和从事戏剧工作的盛强相识、相恋。
出生书香门第的盛强长得一表人才,还是个大学生,甚至还在中国戏剧院担任秘书。
自小没读过书的赵丽蓉,虽然在戏曲方面小有名气,但不少人都认为他俩确实不般配。
相恋一年后,赵丽蓉不顾母亲的反对,嫁给了盛强。
婚后,两人十分恩爱,盛强对赵丽蓉也是非常贴心。
1995年,两人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也就是大儿子盛大鸣,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加温馨美满。
但在赵丽蓉再次怀孕的时候,一个灾难突如其来。
1957年,因为一些道听途说的谣言,盛强被送往农场劳动。
两人都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天人永隔。
三年过去了,赵丽蓉在家里苦苦等候,却始终没能等到盛强的归家的身影。
没办法,她只能带着两个儿子赶去农场,询问爱人的情况。
管理员翻了翻档案,随手向她指了个方向。
到了西边的荒地,赵丽蓉看到了那里孤零零地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丈夫的名字。
伤心欲绝的赵丽蓉回到家后便病倒了。
望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和年事已高的公婆,赵丽蓉只能苦苦支撑。
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强忍悲痛登台表演,每天要唱上好几场戏,到了晚上,还要挑着油灯做些缝补的活计,才能让一家人不至于挨饿。
小叔子盛弘见此情景,非常心疼。
于是在哥哥过世的三年后,他就坦白了自己的爱意。
赵丽蓉听闻后大惊失色,一番痛骂后将他赶出了家门。
被拒绝后,盛弘并没有死心,而是找来赵丽蓉的父母,想让他们说服自己的女儿。
赵丽蓉听闻勃然大怒:“这不是让我名声尽毁吗?从古到今,哪有这样的事情?这会让大家笑话死的。”
之后的一段时间,两家的亲人都前来劝婚。
一番努力下,赵丽蓉的想法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改嫁也不错,不仅熟知对方根底,孩子也不用更名换姓,也算得上是给丈夫的交代了。
于是,在她36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盛弘。
婚后不久,她就生下了小儿子盛谦。
1970年,已经42岁高龄的赵丽蓉冒着生命的危险生下了女儿“盛家欢”,一家六口的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
儿女双全,夫妻和睦的生活也令她眉眼含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可就在她觉得苦尽甘来的时候,却被现实狠狠扇了一耳光!
女儿出生不久,夫妻俩就发现了不对劲,在医院检查后,没想到却被告知患有脑瘫。
夫妻俩为了给女儿看病,四处寻医问处,但即使是走遍全国各地,也没能治愈女儿的病情。
1977年,年仅7岁的女儿就离开了他们。
丧女之痛令二人郁郁寡欢,但生活还要继续。
此时的她越来越火,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为了工作,她奔波于全国各地,回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少了。
为此,她对丈夫极为愧疚,只能对丈夫许下承诺:等退休的时候,我就可以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很可惜,丈夫盛弘没有等到那一天,就突发心脏病逝世了。
当时在外地演出的赵丽蓉,甚至没来得及见他最后一面。
她自责不已:“当时如果我能陪在他身边,他绝不会走的,都是我不好!”
两任丈夫,都心甘情愿为赵丽蓉挡风遮雨,但都没能陪她走到最后。
先后痛失两位爱人,又失去了年幼的女儿,56岁的赵丽蓉也难掩哀伤,瞬间衰老。
但她还有三个儿子要抚养,所有也只能坚强面对,把悲伤掩盖起来。
在这之后,赵丽蓉变得越发强大。
半生的戏剧生涯过后,她也动了转行的念头。
电视剧《西游记》筹拍时,导演杨洁邀请她出演了车迟国的皇后。
87年电影版的《红楼梦》中,她再次受邀出演了经典形象刘姥姥。
曲艺出身的她,凭借丰富的阅历,成为作品中别具一格的存在。
坎坷一生之后,60岁的她,终于可以退休了。
此时,著名编剧石林也完成了自己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在他为选角踌躇之际,一个朋友向他引荐了陈丽蓉。
凭借这部小品,赵丽蓉迅速爆火。
舞台上,一口纯正的唐山口音的老太太,让很多观众尤为喜爱,她也成了大家心中的“偶像”。
当了一辈子评剧演员的赵老师,在60岁退休之后,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事业巅峰。
从1991年到1999年,赵丽蓉老师先后为观众奉献了《如此包装》、《追星族》、《打工奇遇》等多部优秀作品,逗笑了无数的观众。
1995年,她在《如此包装》里,那经典一跪令观众至今留有印象。
可是,排练的时候并没有这个环节,她的踉跄也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体力透支,才重重地跪了下去。
站起身后,她痛得浑身颤抖,不明所以的观众们还报以热烈的掌声,觉得这个包袱抖得好。
他们不知道的是,赵丽蓉一退场就被送到医院救治。
这一跪,让她膝盖严重损伤,只要一弯曲,就会钻心地疼。
常和赵老师搭档的巩汉林在后来的采访中说道:“当场看到这情景,我感觉心都在滴血。”
1996年,赵丽蓉在不识字的情况下,在春晚小品《打工奇遇》中大笔一挥,写下了“货真价实”四个大字。
为练好这四个毛笔字,她克服了重重困难。
这个小品在排练时,大家都觉得结尾处不是很好,所以导演决定在结尾处写上几个字。
那时已经68岁高龄的赵丽蓉,根本就不认识字,就更别说写字了。
为了练好这四个字,她苦练了数月,在几百张宣纸上练习,才将最经典的一幕呈现给全国观众。
《老将出马》是赵丽蓉在春晚上的最后一个作品,为了唱好那首英文歌《我心永恒》,她苦苦练了数月。
春晚彩排时,赵丽蓉就大量咳血。
在春晚开始的前十天,家人带她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癌晚期。
为了让她安心演出,大家没有将病情告诉她。
登台时,她就已经深受病痛折磨,靠着服用大量的止痛药来缓解,才有气力表演。
过完年后,家人将实情托盘而出。
知道真相的赵丽蓉却异常平静,因为自己的身体如何,她也早有预感。
四次化疗后,她开始大量脱发。
深感时日不多的她,拿起过往的相册为自己选择遗照。
她跟儿子说,之所以不拍照,是因为她想将自己最美的样子留给观众。
在最后的日子里,饱受病痛折磨的她连饭都吃不进去,只能靠大量的药物来缓解疼痛。
她的体重也暴瘦到了70多斤,令人倍感心疼。
在弥留的那几日,她开始动手缝制自己的衣服,还配上了一双澄亮的皮鞋和白袜子。
去世前,她还效仿参演过的《孝子贤孙伺候着》,按照其中的一个片段,设计了自己的葬礼。
“我本来就是个老百姓,平凡降临到这个世上,也要平凡地离开世间,不为名利,只为平安喜乐,吃饱穿暖就足以。”
这是赵丽蓉在走之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2000年7月17日,赵丽蓉坎坷的一生在此画下了句号。
2020年,巩汉林时隔十年再登央视。
当被问及为何离开春晚的舞台时,他只是回答道:“赵丽蓉老师说过,做这一行的,一定要讲究,不能将就。”
如今提起两人,不少80后、90后更熟悉的或许是巩汉林。
但他能有如今的成就,和赵丽蓉是密不可分的。
两人合作了近十年的春晚,但第一次合作其实是在建党七十周年的文艺晚会上,当时两人在小品《母亲的心》中饰演了一对母子。
那时,巩汉林刚转行成为小品演员,名气远远不及赵丽蓉。
有这样的合作机会,他内心虽然欣喜,但也十分忐忑。
但赵老师的随和亲切却让他放下了一切担忧。
两人在排练之余常常闲聊,一来二去,就愈加亲昵。
巩汉林干脆就认赵老师为干妈,这一喊也奠定了两人之后亲如母子的关系。
他自认对待工作十分认真,但赵丽蓉的敬业却是他的十倍百倍。
每次早上有演出时,赵老师总是凌晨两点就起床,自己做着上台前的排练。
等到工作人员到场之后,她往往是第一个化完妆的,连头发也弄好了。
之后,她就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等着最后的表演。
当时他还劝赵丽蓉:“老师,还早着呢,您要不先睡一觉。”
但赵老师却回道:“妆发做好了就不能动,不然又要麻烦人家了不是。我都在舞台上表演了一辈子,让观众不满的事可万万不能做。”
从小就登台表演的她,一路从评剧走到春晚,一生都在和观众互动,也把观众看得极为重要。
20年转瞬即过,台上依旧人来人往,却从来没有淡去观众对她的思念和缅怀。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