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黄秋生黑帮电影(明明说好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刘德华黄秋生黑帮电影(明明说好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分享给大家!
2002年12月12日,《无间道》香港上映,电影由刘伟强、麦兆辉执导,梁朝伟、刘德华、黄秋生、曾志伟、郑秀文、陈慧琳等主演,打破了当时大多香港电影票房不超过三、四百万港元的低迷状态,一周便获得2078 万港元的票房收益,最后以5505万港元票房缔造了2002年的香港电影票房奇迹,成为香港影坛的救市之作。
影片不仅在香港引起轰动, 而且引起好莱坞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关注,由他改编并导演的美版《无间行者》(2006),在次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大放异彩。
时间往后走了18年,来到2020年12月12日,刚好上映18周年。
可我们苦等了18年,再也等不到像《无间道》这样优秀的警匪片作品了,这18年来,香港电影走下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无间道》依然是港片无法逾越的里程碑式作品,被无数影迷奉为心中经典。
这是一部真正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不仅仅是因为他云集了所有的影帝和实力派演员,更因为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审美模式。
以往的电影,好人永远是正义的,坏人永远都是代表的邪恶的一方。然而,在《无间道》中,正义、邪恶再也不能进行明确的划分,正义也许就是最虚伪的恶,而邪恶也可能正是最高大的善,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观众进行细细品味,这些就是《无间道》所具备的美,也是其他警匪电影无法超越的原因。
一.崭新的人设
《无间道》一开始,就是两个年轻人的身份被对调。这一设定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吴宇森所执导的《变脸》,当时麦兆辉认为《变脸》中的交换面孔有点脱离实际,于是他提出可不可以讲一个故事,让两个人的身份和内心互换,陈永仁和刘建明的故事就此展开……
年轻的陈永仁(余文乐饰)被选择成为黑帮卧底,当他被赶出警察学校时,陈冠希所饰演的年轻刘建明内心说了一句“我想和他换”,已经交代了两人之间无法调和的身份矛盾,也让观众恍然大悟,原来警匪片还能这样拍:不仅仅刻画警方安插在黑帮当中的卧底,“卧底”也可以由黑帮安插进入警方。
这样一来,双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警与匪的分界更加难以捉摸。
全片中,导演刘伟强都将镜头对准了陈永仁这一卧底警察,也将视角平均分配给了陈永仁和刘建明。
影片进入正题,陈永仁与黄志诚(黄秋生饰)在天台上争吵的一场戏中,黄志诚担心陈永仁因为卧底太过投入而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陈永仁则由一句“明明说好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道出了卧底过程中的辛酸无奈和渴望恢复警察身份的心理诉求。
到最后,唯一知道他真实身份的督察死于非命,他又在追回身份的过程中被警方的内鬼枪杀,直到殉职也未能证明自己……
而刘建明为了洗刷自己罪恶的过去,“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利用陈永仁的死,击毙同为内鬼的“兄弟”,获得了嘉奖,成为一名警察。
这种真警察冤死、假警察摇身一变成为真警察的悲剧式当然让观众新鲜不已。
二、全新的警匪片模式
在《无间道》之前,观众接触的警匪片模式,更多源于吴宇森的暴力美学,这些警匪片最大看点要么是枪战,要么是拳拳到肉的武打,多年下来,香港警匪片的创作也越来越模式化,套路化,让人看得很爽但留下的思考空间却很少。
如何突破?刘伟强想到把《无间道》拍成一个文艺片,当中支撑剧情发展的是大量的文戏,几乎没有什么激烈刺激的枪战场面和刻意张扬的血腥暴力场面,也没有炫丽的包装和烧钱的场面,主角更没有所谓的光环护体,《无间道》更多的是从细节入手去打动观众。
它把更多的笔墨用来描述两位主角被更换命运之后的压抑和悲惨,很多人记住了天台谈判那一幕,短短几句“我是警察”以及“谁知道”便交代了人物的命运,已经成为警匪片的教科书式范本。
除此之外,有人统计过,整部片子电梯出现了23次,黄sir死之前是从电梯走出来,陈永仁也是死在了电梯里,最后当他在电梯中被杀,电梯无数次重复一张一合,却永远无法关闭,就像是他的内心,永远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身份。
《无间道》用细节不断“迷惑”观众,混淆视听的手法,也体现着卧底电影超凡的魅力。
比如刘建明看到黄sir同时带着两只耳机,得知此次任务中一定有卧底在与他实时通信,陈永仁在试毕可卡因后,瞥到韩琛耳朵上带着与警方同一款式的耳机,确认了警方之中一定有内鬼;刘建明给韩琛打电话通风报信,而韩琛再给内鬼打电话时,大B(林家栋饰)的电话却响起,谁才是内鬼?一系列疑问让你不断思考,一个个问题又不停地抛出。
这就是《无间道》的魅力,导演在精心安排的场面和间离化的镜头语言中,呈现出了卧底双方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想要洗刷过去的内心挣扎。
影片也留下了最后的一个问题:刘建明是不是好人?
刘建明在陈永仁面前,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而在陈永仁被击杀后,刘建明望着陈永仁的尸体也可看出,他确实是想要洗刷过去,做个好人。但与此同时,为了做好人,他必须杀掉更多的人,比如在得知大B同样是韩琛安插在警察部的卧底之后,担心大B会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他狠心将“兄弟”大 B杀死……为了成为“好人”,他不得不坏事做尽,直到最后《无间道3》,他活成了精神分裂。
刘伟强、麦兆辉在《无间道》中,成功展现了“边缘人”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窘境,还完成了对经典卧底电影的超越和进一步探索——从单面卧底发展为双方卧底,从身份认同到无法界定真正的好人坏人,大量的留白空间,展示着特定环境中人性的多元,现在回看依然魅力不减。
三、没有尽头的“无间地狱”
《无间道》18年前的“双12”在香港上映,2003年又在内地上映,当时内地版本是更换了结局。在内地版的结局中,刘建明被警方带走,但明显香港版的结局更有思考的空间:刘建明走出电梯,他依然是那个“卧底”,看似正义没有战胜邪恶,但他要继续伪装下去,连自己都不知道何时才能成为理想中的那一个“好人”。
《无间道》的叙事脉络实际上是非常清晰的,而且能把观众不断带往深入。两位不同性格,为了不同目的的卧底在各自的职位上不停挣扎,他们并非没有联系,他们曾经是同一期的警员,并且各自在所谓的 “无间地狱”里心灵不断受到冲击。
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将他们周围的一切事、一切人都归纳吸引进去,形成了电影里人物事件包罗万象的景象。
《无间道》的每个人物亦正亦邪,似乎每个人都戴上了面具,但是即使这样,电影里强烈的悲剧色彩和人物命运的沉浮,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张力:他们都不信命,可是最后却都走向了自己注定的宿命。
陈永仁与刘建明,永远都回不命运的正轨,不管是死去还是继续生活,他们都随着那部下行的电梯一起,坠入了“无间地狱”……
《无间道》曾被认为是香港电影触底反弹的标志,但此后18年里,能让我们记住的警匪片依然不多,除了《寒战》、《无双》、《窃听风云》,几乎记不起其他的名字。
18年过去了,刘伟强主攻内地主旋律,刘德华和梁朝伟也很久没有一起拍电影了,要再集齐这批老戏骨非常不容易,因此,我们会更加怀念这部无法超越之作。
《无间道》为港产警匪片树立了难以逾越的里程碑,这18年来无人超越的现实也证明了:那个属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真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