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立竞和鲁豫 都是媒体工作者但工作内容性质大有不同

导读: 数年前,鲁豫采访袁隆平院士,聊到一次颁奖典礼上的趣事。 那天,巩俐坐在袁老的旁边出于敬畏她时不时看向袁老。 采访中,袁老对鲁豫说当时自己并不认识巩俐,这时候鲁豫诧异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易立竞和鲁豫 都是媒体工作者但工作内容性质大有不同"分享给大家!

数年前,鲁豫采访袁隆平院士,聊到一次颁奖典礼上的趣事。

那天,巩俐坐在袁老的旁边出于敬畏她时不时看向袁老。

采访中,袁老对鲁豫说当时自己并不认识巩俐,这时候鲁豫诧异的反问道:“那您也太过分了,您不知道巩俐是谁?”

同样,在不久前刘德华在接易立竞的采访时被提问:“您觉得您是绅士是吗?”刘德华一时语塞看向一旁的马东,然后似是而非的回答了一句:“应该是这样吧。”

简单的两件事,直白的几句对话,却让鲁豫和易立竞在采访录中留下了这令人寻味的名场面。

这些问题可能是唐突的、被冒犯的、直白的,不过也正好说明了为“采访名场面”提供了最多素材的陈鲁豫和易立竞肯定是不平凡的。

01

陈鲁豫和易立竞,一个曾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主持人”奖项的获得者,一个是被誉为“中国最好的人物访谈记者”。

其实从这里就已经很明显的分别出她们两人的差异,一个是节目主持,一个是记者。

虽都是媒体工作者,但工作内容和性质大有不同。

先说说易立竞吧,最近她参加的综艺《展开说说》反响不错。

让不少观众认识到了原来易立竞不止有在采访时“咄咄逼人”的一面,还是一个非常有主见有见地的优秀女性。

不过这些认识对易立竞来说还是太浅薄,她这个人就像是一座矿山,越挖越有料。

在大家知道易立竞唇枪舌战娱乐圈众多知名艺人前,她就已经说一位从事记者这个职业的资深新闻人。

中文新闻网评价她:“通过60分钟的对谈,观众居然能够从对话中窥见一个人跨越几十年的成长和思想变化。这正是易立竞访谈的独到魅力。”

还有人说:“人的性情在她的访谈中无声闪现。”

2004年,易立竞成为《南方人物周刊》的高级主笔。

她每年平均会采访十八个人左右,然后用和大众不同的视角把那些聚光灯下的名人们剖析。

但她的文字也不纯粹的围绕着那些名人们。

1999年末,在山东烟台发生了一起海难事件。

事后易立竞赶到了烟台,开始寻访那场海难中的幸存者。

后来在寻访结束的报道里,人们通过她对那场灾难的叙述和拍摄的相关照片,才清晰的了解到那个充斥着悲怆与残酷的时刻。

“不回避、不迎合、不盲从、不轻薄”

这是易立竞做访谈的理念。

其实除了这一点在,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能不能进行一场愉快的交谈,关键还得在于话题的尺度与内涵。

你是虚伪的,别人自然是不能给吐出真话,你是轻浮的,别人自然无法正视那些问题。

在易立竞的访谈中,观众看到了不少艺人在别的镜头里没有的一面:韩红的生气、陈楚生的尬笑搓手、孙红雷的不敢搭话、郭敬明的黑脸直接“下一题”……

在和对方约定了可以公开的内容下,还能有如此多火花四溅的真东西,是一个采访者双商的重要表现。

02

再说说鲁豫吧。

大概很多人对她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句“真的吗?我不信。”

在那档从2002年诞生的超长生命力节目《鲁豫有约》中,相信鲁豫的呈现绝不仅仅是那一句。

易立竞生长在中俄边境的边陲之地,鲁豫不同,她生在上海长在北京。

从小到大她接触到的见识到的多半都是都市中的形形色色。

撇开当下对她的各种评价不谈。刚踏入媒体界早期,鲁豫也曾是央视队伍中优秀的一员。

她参与主持过香港回归,报道过戴安娜王妃葬礼以及美国总统大选等大场面。

甚至在去了凤凰卫视后,为了做好《凤凰早班车》这档节目,连续多年凌晨四点起床主持。

从而赢得了开创了新闻界先河的美誉。

“我几乎没有经历过一个新人通常都要经历的艰难起步、穷困潦倒、委曲求全,我一直是个“愣头青”,莽撞、不知天高地厚,年轻、天真得理直气壮。”

鲁豫在自己的书里这样写道。

所以大概也能理解到,从新闻直播间到《鲁豫有约》的舞台上,她的转变因何不同。

从2002开始,在《鲁豫有约》节目中,鲁豫大致采访接触了一万多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数字了。

然后就是从节目风格来看,鲁豫是不在乎一定要跟着台本走。

可能提前准备一些问题方向,然后更多的是凭借着她的个人观点在和嘉宾们聊。

通过节目方式,其实也很容易区分出易立竞和鲁豫在做采访时的不同。

易立竞主打问和谈,鲁豫则是聊。

所以在《鲁豫有约》的节目里,观众们常常看到的是鲁豫和嘉宾们以轻松欢乐的氛围聊着经历和交流一些观点,这些内容大多不会很深入。

当然以鲁豫这样的聊天式访谈是存在一些弊端的,在节目里不难看出她是善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给嘉宾,甚至是去反驳。

所以在面对一部分嘉宾时,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就在所难免。

例如鲁豫在访谈周星驰时,对于周星驰这样有思想有故事的电影人,显然她那一套并不适宜。

这里可以对比柴静对周星驰的采访,答案便一目了然了。

再者是鲁豫自己的经历,如她所言无论是成长还是工作,她几乎是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穷困潦倒的时候。

顺风顺水的阅历也许会让她见识到很多人和事,却不一定能够让她了解到很多现实。

比方说有一次节目邀请了三位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们每天上学除了路途遥远不说,吃喝也非常拮据,在学校常常是咸菜就着白饭,肉是稀有物。

然而鲁豫还是会问上一句:“为什么不吃肉呢?”孩子答:“肉太贵了。”

显而易见,这该是多么无理无知的一句提问。

03

关于访谈,现在有一个网络热词是很适合应用到这里的——边界感。

什么是边界感?又该如何划定话题的边界?

易立竞在和徐帆做采访时,她问过这样一句话:“你面对采访时很谨慎,媒体伤害过你吗?”徐帆非常诚挚的说:“伤害过。”

她解释,香港狗仔盛行,但是他们的爆料有度有下限。

但是内地不同,他们的语言攻击性强且能够随意剪接别人的话,设计台词,恶意的揣测和捏造没有上下限。

那么这就是越过了媒体和艺人的边界。

记得易立竞在采访俞灏明时,她把采访地点选在了上海的“醒来死亡体验馆”。

俞灏明从火场中劫后余生,这样的体验对他来说是带着创伤的,而易立竞的做法也是非常冒险的。

但是她在采访前主动向俞灏明解释:这个想法是希望他能够从那个特别的空间里看到一些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情绪和意识。

另外她还给俞灏明准备了其他的预选方案。

最后俞灏明欣然答应。

易立竞访谈的人数量一定是比不上鲁豫的。

但她会做到的是,可以为了争取一个想要采访的人,花费十年的时间去实现那次采访,例如争取采访陈佩斯的机会她就经历了五年的时间跨度。

访谈前易立竞会整理好上百个问题和做好背调,有一场访谈她和对方谈了七个小时,期间两个人没中断过。

所以,易立竞在挖掘新闻的同时,是知道边界感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有一次在课堂上公开点评过鲁豫——这个人太没有文化。

原因是他看了一期《鲁豫有约》节目。

那期访谈嘉宾是一位中科院的院士,老院士白发苍苍,上场后先是对着观众礼貌鞠躬,后走到鲁豫身边与她握手。

这个过程中鲁豫是坐在沙发上翘叠着腿的,即使是和老院士握手也没有起身。

“据我所知,鲁豫的腿也没毛病啊。那你怎么能这么傲慢。”

所以,鲁豫有时候对边界感的概念是模糊的。

不过真要问她们俩谁是采访界的泥石流,从某些角度来说,她们都是。

易立竞的采访,真实、一针见血、不捧不踩,她这股“泥石流”冲走了堵在艺人和大众面前的遮挡,把一些只会且说了太多漂亮话的人冲刷了出来。

鲁豫的采访,有趣味有槽点,她做的是节目。

她这股“泥石流”冲出来,尽管是有些时候是唐突和失水准的,却达到了节目效果和她的风格。

做采访她们俩各有风味,但这俩人也还是有共同之处的——对于感情的看法。

鲁豫是先嫁美国丈夫,离异后与十三岁初恋重续前缘。

易立竞至今未婚未育。不过她们对感情的认知是,一定是敢爱敢恨,爱要坦坦荡荡。

鲁豫和初恋再度重逢时她说过:

“我们重又相遇,终于明白,什么都不曾改变。我们之间没有求婚的过程,因为没有必要。

我甚至觉得办结婚手续都多余。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要向别人申请,要盖章,我觉得别扭,而且,极不浪漫。可是,我们还是要结婚。”

易立竞说:“尽管爱情目前不是我的必须选项,但如果我要谈恋爱我一定是全力以赴倾其所有的。”

她们俩都是非常自信的。

在如今这什么都是快餐式的生活中,这一点值得许多人借鉴学习,感情也好生活也罢。

只有自信才能真正的接受自己,也因为自信才不会为“边界感”拿捏。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