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家王红丽 两次获戏剧梅花奖更创出民营剧团品牌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豫剧名家王红丽 两次获戏剧梅花奖更创出民营剧团品牌"分享给大家!
豫剧名家王红丽,称得上豫剧界独树一帜的人物。在40多年的豫剧表演生涯中,王红丽凭借良好的演唱功底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感悟,曾两度捧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与父母成立自己的民营剧团后,走街串巷,风餐露宿,为广大农民送去精神食粮,也为民营剧团实现自我突围、自我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
王红丽,1967年出生在河南开封。父亲王豫生是省豫剧团的作曲,母亲王素珍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弟子。在戏曲环境中长大的王红丽,从小就格外喜欢表演。1979年,12岁的王红丽,进入洛阳戏曲学校专门学习戏曲表演。1985年,从该校毕业后,王红丽进入河南豫剧二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好似鱼儿放入海洋,进入剧团后,王红丽的才华渐渐地彰显出来。进入剧团的第二年,开始排大戏当主演。1988年,在河南省第二届戏剧大赛上,王红丽就小荷初露尖尖角,获得表演一等奖。次年,王红丽又随剧团晋京演出,再次赢得了首都戏曲界和戏迷们的好评。
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戏曲渐渐地走向下坡路,许多戏剧院团入不敷出,不得不开始大刀阔斧般地改革,戏曲人包括一些名家名角也不得不另谋出路,甚至有些人开始下海经商,想成为商海中的弄潮儿。王红丽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一番考察,1990年,王红丽在豫剧团附近办起了自己的烤鸭店。连王红丽自己也没有想到,她的烤鸭店开张后,生意格外红火,腰包也鼓了起来。后来,她又索性办了两家连锁店。
但生性喜欢戏曲的王红丽,仍旧对舞台有一种牵挂,对表演有一种怀念。1993年,王红丽与她的父母决定将红火的烤鸭店生意关掉,拿出钱款筹建自己的民营剧团,并命名为小皇后豫剧团。
常言道,头三脚难踢。在戏曲还不景气的大气候下,一家民营剧团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谈何容易。初开始,他们不得不借用电影院当临时排练场,而且每次排练时间都在电影散场后,往往一排练就是一个通宵,但他们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如何使民营剧团从夹缝中走出一条活路来,成为摆在王红丽和她的小皇后豫剧团的又一道难题。由于在广大农村,戏曲有基础,拥有众多的戏迷。于是,王红丽决定将小皇后豫剧团的舞台定位在农村。正是“为农民演戏”这样的思路,使小皇后豫剧团办团之路越走越宽,在河南省内外广大农村知名度越来越高。2003年,王红丽创办的小皇后豫剧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成为全国民营剧团的一面旗帜。
王红丽与她的小皇后豫剧团这一路走来有艰辛坎坷,更有欣慰自豪。每每到农村演出,看到农民那欢欣若狂的样子,看手舞足蹈的神情,王红丽内心里都乐开了花。
在带领小皇后豫剧团演出的过程中,王红丽也没有停止个人演唱技艺的提升。办团的第二年,在《风雨行宫》饰演金桂的装疯与真疯,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捧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2002年,在《铡刀下的红梅》饰演刘胡兰,将刘胡兰的成长经历把握得出神入化,再次捧得梅花奖。
王红丽用自己的坚持,创出了民营剧团品牌,自己事业上也收获了诸多荣誉。每每想到这些,王红丽内心深处都感谢自己的父母,因为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成就了自己的荣光。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近些年,王红丽与她的小皇后豫剧团仍旧奔波在广大农村,为广大农民送去精神食粮。
同时,作为戏曲人,王红丽在培养后生上也不遗余力。2018年,张鹭名等51名豫剧后起之秀,成为了她的入门弟子。期待王红丽带领她的小皇后豫剧团,能多排新戏、多推新人,多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