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蚁人”票房卖不动,是漫威新片烂,还是观众审美变了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黑豹”“蚁人”票房卖不动,是漫威新片烂,还是观众审美变了"分享给大家!
记者 师文静
相比于2019年漫威影片《蜘蛛侠:英雄远征》在国内取得14.17亿元票房,时隔三年多重新回归的《黑豹2》《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的票房可谓惨败。前者上映半个月仅收获1亿元票房,后者上映6天票房也只有1.5亿元。漫威宇宙新片为何失去了吸引力?
从2008年引进《钢铁侠》至今,漫威超级英雄在内地共斩获超过200亿元票房。漫威电影的受追捧与遇冷,折射出了哪些影市现象?
创作主题转移
娱乐化元素减少
《黑豹2》《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分别是漫威电影宇宙第四阶段的收官、第五阶段的开篇之作。2019年之后的《黑寡妇》《蜘蛛侠:英雄无归》《永恒族》《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雷神4:爱与雷霆》等6部第四阶段影片未曾引进,而从《黑豹2》这部第四阶段尾部作品,也可以看出漫威宇宙电影创作主题的转移,那就是作品不再注重对超级英雄形象的燃情塑造,而是转向对各类叙事主题的表达。
从《钢铁侠》开始,漫威电影宇宙最吸引观众的就是对超级英雄成长过程的塑造。对钢铁侠、美队、绿巨人、雷神、死侍乃至格鲁特、猎鹰、冬兵、红发女巫等配角的细致刻画,成为最强看点。
英雄成长叙事中,承载了使命感、正义感的英雄主义价值观表达,点燃了观众的内在梦想和激情。
而《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结束后,漫威电影迅速淘汰老一代英雄群像,虽然新的英雄不断出场,但仍未像初代英雄一样凝聚起团魂。
同时在新阶段的影片创作中,英雄主义表达甚至逐渐被削弱,“领头羊英雄”消失,创作者的侧重点放在了各类社会主题的表达上。
《黑豹2》中的新一代黑豹苏睿失去了母亲和哥哥,顺理成章成为黑豹,但整部影片就是一场政治隐喻。在呈现这类主题时,电影追求符合西方主流价值观,赋予了被殖民者超强的科技力量和前所未有的发达,并再一次轻巧地将种族冲突、资源配置等尖锐矛盾问题转移到被侵略一方的内部厮杀。
像《黑豹2》一样,漫威第四阶段的电影,特效和动作场面依旧精彩,但基本都偏主题性、文化符号和观念的表达呈现,而非单纯的英雄故事叙事。《黑寡妇》是一部追随潮流的女性电影;沉闷的《永恒族》探讨更高级生命对人类生存的掌控;《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探讨人性黑暗。
这些附带着复杂主题的电影,喜剧元素大幅度减少,与纯粹而欢乐的前期作品相比,看起来更累了。
而《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的观众认可度不高,是因为该片纯粹不好看,这个配角系列片也扛不起漫威电影回归的大旗。片中,蚁人一家误入量子世界,插手人家的事务,展开你救我、我救你,保护亲人、保护孩子、拯救世界的故事,与大反派征服者康打了一架,封印了征服者康。该片塑造了霓虹闪闪、各色奇怪的族群与生态物种并存的奇观量子世界,确实把视听趣味做到了极致,但故事很无趣。
包括与漫威第四阶段创作风格一脉相承的《黑豹2》《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这些影片没能刻画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和大反派,同时用多元宇宙串联起不同的叙事主题,这些带有文化符号偏向的作品更迎合西方观众偏好,再次回归吸引的观众也会越来越少。
此外,漫威宇宙在国内不再那么受追捧,除了与该系列电影风格变化有关,还与观众的审美变化有关。近两年的电影市场报告不断提到,进口片情怀难以吸引新一代观众群,观众增量在减少。同时,有评论认为,同期的《流浪地球2》视效层面不但比起漫威新片不落下风,甚至其场面宏大壮观要超越这两部漫威新片。
十多年引进路
观众审美疲劳了
2008年同步上映的《钢铁侠》开启漫威电影的引进之路。此后的《钢铁侠》系列、《雷神》系列、《美国队长》系列、《银河护卫队》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等影片接连引进上映,票房不断走高,《复仇者联盟4:终极之战》斩获42.5亿元,达到漫威系列电影在中国的票房顶峰。
这个过程正好伴随着国内影院数量、银幕数量的不断拓展和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这个过程中,“超级英雄”演员不断来中国举办见面会,越来越看重国内电影市场。
漫威电影不断被引进,斩获票房的过程,也给国产片带来诸多启发。
首当其冲的就是其独树一帜的“宇宙化”宏观格局影视制作模式,人物、故事的不断串联和可延展性,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新思路。在这种影响下,带有本土元素、硬核视觉奇观、穿梭不同次元和背景的国产大片“宇宙”也开始出现,这些系列化、多线串联的大片,也追求流行元素和故事看点,比如“唐探宇宙”“狄仁杰宇宙”等。
漫威电影的“粘性营销”模式、系列周边开发、“一鱼多吃”的IP开发等,也影响着国产片。
无论是前期的超级英雄影片还是第四阶段各类主体化表达作品,漫威电影宇宙几十部电影的开发,永远过不了的坎是创作主题表达的瓶颈和观众的审美疲劳。像黑帮片、战争片等超级大片创作一样,即便是以“开脑洞”为主要特色的科幻系列类型片,也会存在重复叙事带来的审美疲劳。经过三四十部作品的视觉轰炸,漫威电影宇宙带来的想象力、视觉爆米花感官,已经不再新鲜。如何更好地“取悦”国内观众,满足当下新一代年轻观众的口味,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