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女神变剩女,第一位依旧活得优雅,最后一位还在演傻白甜

导读: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女神一不小心就要变成女剩,普通人中如果三十岁还没有结婚的话,那父母会急的跳脚,妥妥的女剩一枚。娱乐圈的女星三十岁不结婚的一大箩筐,可能是因为身处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娱乐圈女神变剩女,第一位依旧活得优雅,最后一位还在演傻白甜"分享给大家!

本文

因为不喜欢吴京所以给《流浪地球》打1星的故事,真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2月11日,春节假期后开工第一天,几个营销大号就先后发布了一个内容相同的微博,微博里有3张图片,均出自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

3张图片中1张是崔永元主持节目,

2张是观众席中有模特假人

发布微博时,有的营销大号一言不发,让观众自行脑补;有的大号发出疑问:以前这么缺观众的吗?有的大号则质疑节目造假:说好的实话实说呢?——总之就是让网友们看一看,《实话实说》为了把观众席坐满,居然用了这么可笑的手段。

截至班长写这篇文章时,几个微博的转发低则4千,多则上万。转发、评论中,绝大多数是对崔永元、对《实话实说》的挖苦与嘲笑。

有人说这几个假人模特是《实话实说》为了坐满现场,安排的“实体僵尸粉”。

有人将火力集中在崔永元个人身上,说他是“面对假人实话实说”,“难怪得了抑郁症”,“不仅盗图,还盗人”。

还有人说现场观众即使发现身边是假人,也不敢说出来。

在班长探索事情真相之前,我们先好好看下这3张图片:

不得不说,这些假人模特出现在谈话节目现场,画风确实特别Cult,像一种行为艺术,又惊悚又搞笑。围观群众们哈哈哈笑几声,很正常。

但是,单凭这么几个没有来龙去脉的节目截图,就借机对崔永元的人品、对《实话实说》的真实性进行抨击,是不是有点太着急了?

其实,哪怕咱们用脚后跟稍微想一想都能明白,用假人充数这个结论不符合最基本的常识。

《实话实说》是1996年的电视节目,那会虽然条件比现在艰苦,但也不是活在解放前啊,早就告别了万恶的旧社会。身为新闻评论部的王牌栏目,节目组想把这么一个不到百人的演播室坐满,随便去居委会喊几位二大爷二大妈,去各大高校找几位大学生,不就齐活了吗?实在不行喊几个同事救急就搞定了,有必要摆几个假人模特充数吗?

这期《实话实说》的录制现场,几十个坐席,

犯得着放假人充数?

有网友甚至想当然地认为,“那时没有网上视频,即使崔永元再多放几个假人在观众席,也不容易被观众发现”。

拜托,有这么多给假人模特的近景画面,这跟白云大妈可一只羊薅羊毛有啥区别?抢眼程度跟葛优一样,谁看不出来啊?

那么,节目组这种“行为艺术”,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巧的是,去年10月,为了深入而系统地回顾崔永元时代的《实话实说》,班长收集了大量当年的图书、影像资料,对这3张图片的来历出处、前后语境再清楚不过了。

因此,现在看到《实话实说》被如此抹黑,班长必须出来说两句。

班长当时搜集的相关资料

先说这3张图片的来源,均出自《实话实说》第1期,播出时间为1996年3月16日,话题为《谁来保护消费者?》。

看播出时间与话题大家就明白了,这期节目是为“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策划的,还特别请到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打假英雄”王海。

这位王海何许人也呢?他被称为“职业打假第一人”,从1995年开始在北京各大商场购假索赔,到了上《实话实说》的时候,他累计购假金额近11万元,获得加倍赔偿5万余元。

正是为了呼应“打假”这个主题,《实话实说》策划人员才想出这么一个怪招,在现场摆了几个假人模特,制造真人假人齐聚一堂的节目效果。

而且这几个假人模特不仅仅是摆设,还被崔永元用来活跃现场气氛。当场上嘉宾因为王海“知假买假”“买假致富”的行为争执不下时,崔永元走到坐在假人模特的观众身边,开起玩笑:

等我们电视播出的时候,你一定要跟你的爱人说,旁边这个人(用手拍了拍假人模特)是假的,要不然回家会很难交代的(观众笑)。

视频和图片都在这儿了,

造没造假,一目了然

而这位坐在假人模特旁边的观众,并非是来看热闹的路人甲,而是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打假的。

有这么近的特写,营销号反而不放,是在担心什么?

看到这里,真相已经一目了然了。

这期节目明明有崔永元与假人模特同框、和观众互动开玩笑的画面,但营销号偏偏选取上面那3张图片,就冲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是坏逼。这不是什么愤怒之语,而是相当客观的结论。

把崔永元和假人模特分离,可以掩盖假人模特真实作用,方便营销号带节奏,用“局部事实”误导网友,制造“《实话实说》造假”这个大新闻。

小崔读书汇正面回应质疑,但辟谣难度显然远高于造谣,

转发和评论都没有过千

其实看看这期被他们抹黑的《实话实说》,就已经足够煽这些造谣者、跟风者的脸了。虽然这只是《实话实说》第1期,但却已经闪耀出这个节目很多的宝贵特质。

正是这些特质,让班长无法接受这样一档有新闻理想、有启蒙追求、有人文关怀的电视栏目“蒙冤”。

这第1期《实话实说》采用的是辩论形式,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追求“真理不辨不明”,让嘉宾、观众说个痛快。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所有嘉宾与观众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质疑,任何人都没有不被质疑的特权。

就说这位坐在假人模特旁边的“观众”吧,虽然身份有点特殊,但也没有得到什么特殊待遇,甚至遭遇嘉宾的批评:

伍高汉:我认为应该提出一个口号,这就是希望千百个王海站起来,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健康发展。

肖灼基(北大教授):要王海他们这样的人来保护消费者权益,那你们的责任在哪里呢?出现王海这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说明你们的工作做得不够。

此外,这期节目还有很多掷地有声的真话。班长在10月那篇文章里提到了很多,在这里简单复述一下: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樊纲敢于质疑“道德帝”的双重标准:

我觉得高明律师说的要做到大公无私、诚实信用、公正等,是对你们法庭、法官、执法部门的要求,现在消费者面对的是不讲实话的假冒伪劣商品,你为什么要求消费者每个人都是圣人?

抨击制度不完善的声音,现在很难听到了吧?但《实话实说》第1期就这么干了:

樊纲:这正揭示了我们的制度还很不完善,不健全,存在着一些可以打擦边球的空子,存在一些漏洞。这种打假的方式也说明了我们制度的完善要有一个过程。任何一个制度都是在这种冲突中逐步完善的。

节目最后,大家用一句话来回答“谁来保护消费者”,嘉宾们有的说靠法律,有的说靠体制改革,这时一位担任人民教师的观众站起来说:

谁来保护消费者?凡是唱过《国际歌》的人都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

看到了吗?这本是一期唇枪舌剑、精彩纷呈、火星四溅的“真理大讨论”,结果过了23年后,居然被几个营销号抹黑成为造假者。

我想借用本山大叔的台词表达自己的心情:悲哀,真让我感到悲哀!

实际上,要是比起“真实”二字,至今能够跟《实话实说》掰掰手腕的节目也寥寥无几。这一点班长在之前文章里也提到过很多——

总策划杨东平这样解释《实话实说》的成功原因:

也许,正是由于真话的短缺,人们才对电视节目中的实话实说给予那么高的评价,寄予那么高的期望。

为了保证节目的真实,最大可能地确保嘉宾们说的都是实话,节目组采用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方式做《实话实说》。每期节目开拍之前,节目组只有思路,没有台词。

曾在国家林业部工作的郭青俊当过嘉宾后感叹“《实话实说》玩真的”:

我才知道实话实说在录制前一般不通知谁做嘉宾,主要是防止嘉宾事先刻意准备,或是受其他人观点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个人的观点,达不到“实话实说”的效果...在此期间,主持人崔永元是从不露面,为了让自己在节目中也实话实说,他不想事先知道其他人的观点。

一位人民教师也以亲历者的身份说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我亲眼目睹该节目从不排练,没人背台词,也不像其他节目,一次又一次地重拍,说的都是实话。

怪只怪《实话实说》是一档23年前的节目,在眼下它已经无法开口说话。本文开头提到的几个营销号,只凭3张截图就敢说它造假,好听点说这叫“断章取义”,说他们是在造谣也并不算夸张。

《实话实说》节目组付出无数心血追求的真话、真实,如今很少有人再提起。时隔多年后,这个节目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却是因为一个极低成本的造谣。

《实话实说》因为造谣蒙受的无端指责与嘲讽,不是别的,恰好是最难令它接受、最令它愤怒的一个“假”字。

那些连想都不想,就跟风黑崔永元与《实话实说》造假的网友,更是可以证明缺乏独立思考的人,有多么容易被忽悠。

而《实话实说》从1996年开播到2009年停播,它一度最想追求的,就是启发全国的电视观众,如何去独立思考。

在《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那期里,它引导观众思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远亲不如近邻》那期里,它让观众讨论如何处理社会传统与个人隐私的冲突;在《我能玩会儿游戏吗?》那期里,它引用科研结果,让家长思考电子游戏该不该成为万能替罪羊这个问题。

在1997年的《20年后话高考》与2000年的《老师,对不起》这两期栏目中,节目组更是将话题直指文革这段始终未被主流媒体充分讨论过的历史,让观众思考过去的荒谬、混乱与罪恶。

作家冯骥才在录制现场感慨:

因为文革是个特殊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历史从来是这样:一个是死去的历史,一个是活着的历史。我们把它认识清楚了,这个历史才成为过去...我们民族不能健忘。

一位未经历过文革的年轻观众说的这番话,把这期节目的意义显露无疑:

我觉得作为文化大革命以后出生的人说两句,因为感觉比较震撼,对于历史我们年轻人感受不多,是隐瞒这段痛苦还是把这段痛苦展示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年轻人能够重新认识到过去错误的心态,扭曲的心灵,对于我们将来正常的心理,我觉得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感染。

对于那一时期《实话实说》的深度解读,欢迎移步班长的旧文:崔永元时代的《实话实说》,让我们中了什么毒?,这里就不多讲了。

还有那些因为不喜欢崔永元,借着谣言大喷《实话实说》的人,我也想跟你们说几句。

崔永元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反转基因、开网店卖农产品等行为确有争议,任何人都可以质疑他,也拥有把他看成一个喷子、大炮、枪子的自由。

但要知道,《实话实说》这个在中国电视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节目,它并不属于崔永元一个人,还凝结着杨东平、时间、陈虻等等老一代电视人的心血、智慧与追求。

连这一点都拎不清,无法就事论事的人,你们的当务之急不是质疑崔永元,而是质疑自己,学学最基本的辩证法,每天默写几十遍“实事求是”,这并不难吧?

最后想说的是,像早期的《实话实说》这样主持人风趣幽默、嘉宾观众畅所欲言、话题也足够有深度的节目,想不火太难了。

米卢做客《实话实说》

崔永元向美国前国防部长及夫人介绍《实话实说》:

我有五千万观众

然而到了今天,一些从未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实话实说》的傲慢小崽们,却张嘴就来,说这样一档全民级别的电视节目摆假人冒充观众。我对他们有个建议:回家问问自己的爸妈,当年《实话实说》到底有多火。

好汉不提当年勇,提醒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重温《实话实说》当年的成功,而是让他们自己避免成为一只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有空间维度上的,把自己眼里那块巴掌大的天当整个世界,这种的好辨认;还有一种井底之蛙是时间维度上的,表现为对过去的一切都缺乏正确认知,也懒于探究,总觉得自己正走在光芒万丈的大路上,因为缺乏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就算踩在回头路上也浑然不觉,嘻嘻哈哈。

像这种对《实话实说》一点也不了解就叭叭节目造假的傲慢小崽们,就属于时间维度上的井底之蛙,以无知嘲笑有知。

可惜的是,《实话实说》后期,崔永元和节目策划能够发挥的空间越来越窄。崔永元退出后,节目收视率更是大幅度下滑,最终在2009年停播,就此成为逝去的记忆。

《实话实说》那些未完成的,带有启蒙性、公民性、现代性的追求,只能交给后来人继续实现了。

现在,《奇葩说》延续着《实话实说》的很多追求,但一来网络综艺很难突破圈层成为国民级别栏目,二来能聊的话题始终受限,发挥空间还不及早期的《实话实说》。

再考虑到《锵锵三人行》的停播,能够在大众层面比肩《实话实说》的辩论、谈话类节目,已然消亡。

也正因如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实话实说》这个节目已经过时——直到它曾经追求的东西,我们都能拥有后,才可以让它彻底成为过去。

“过去的”跟“过时的”是两个概念,有一些过去的人与事,反而更有力量。新鲜的事情里,有转瞬就会馊臭不堪的垃圾;过去的事情里,有值得我们探寻的真金。

别让那些真金,被谣言、被傲慢、被偏见埋没。

一起Disco这个世界

评论 文化 历史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