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微之处见精神——中国工笔画学会举办大展迎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精微之处见精神——中国工笔画学会举办大展迎"分享给大家!
【艺境观象】
光明日报记者荣池
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丹青盛会——2019迎新春中国工笔画学会邀请展”在北京81美术馆拉开帷幕。中国工笔画学会前辈和新一届理事的优秀代表作及受邀军队画家的佳作汇聚一堂,200多件工笔画作品题材、内容多样,语言、样式鲜明,在为观众献上新春祝福的同时,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工笔画这一中国传统艺术门类的关注。
朝·露·桑(中国画)何家英
并蒂莲(中国画)陈湘波
传统工笔承前启后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工笔画,是民族绘画史上极为成熟的画种之一。作为具有很强审美价值和观赏性的画种,中国传统工笔画讲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忽视光影效果的创作特点,导致工笔画线条的表达能力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线造型,一线判阴阳,线条的转折、顿挫和粗细变化使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工笔画这一古老画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批留学归国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把西方绘画技法引入中国并发扬光大,对中国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创建中央美术学院初期,徐悲鸿便提出要设立工笔画专业,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的中国竟然找不出优秀的工笔画大师,于是只能在民间聘请画师进行研究和教学。就这样,师生教学相长、齐头并进,中国工笔画的艺术语言有了很大的发展。东西方艺术的碰撞,让当时的工笔画家们开始关注各种文化间的差异和优势。是墨守成规,还是打破传统,又或是在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汲取精华,结合各家优长改良工笔画?这是画家们面对的问题,也为中国工笔画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后,工笔画的发展如火如荼,许多当今工笔画名家和业界中坚力量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1985年的国际青年美展上,冯大中以虎为题材的工笔画作品《初雪》获得银奖。严肃典雅、兼工带写的风格让冯大中的画虎作品突破了程式化的俗套,赋予虎以人文之神韵,由此创造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符号。三年后,何家英的工笔画代表作之一《酸葡萄》获得“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金叉大奖,轰动一时。有趣的是,以工笔人物画闻名的何家英其实最初以写意画见长。23岁时的一幅获奖写意作品《春城无处不飞花》让他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从写意转向工笔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喜爱和对“真实”的推崇。此后,何家英为扭转工笔画颓势倾尽了心力,他将工笔严谨的造型与笔墨情趣相结合,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思绪,启发了工笔画创作的新角度,对后来工笔画的创新起到了推动和引领的作用。
此次“丹青盛会——2019迎新春中国工笔画学会邀请展”中,观众不仅可以一睹冯大中的《天地玄黄》、何家英的《朝·露·桑》,还能从徐里、郭怡孮、林凡、蒋采萍、萧玉田、苏百钧、陈孟昕、贾广健、陈湘波等诸多名家的作品中一窥中国工笔画的传承脉络与文化内核。
高饱和度的青绿和柠檬黄作为主色调,交织亮色的银饰和红色的花边点缀其中,蒋采萍的《巴基斯坦姑娘》吸引了众多观者驻足。作为曾经在中央美院工笔重彩教育领域挑大梁的人物,年近八旬的蒋采萍仍在工笔画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这幅于2019年创作的作品延续了工笔重彩画的传统样式,并在处理人物面部和手部肌肤时融入了油画的明暗关系,使人物丰满厚重。另一边,同样是工笔重彩,陈湘波的《并蒂莲》则充分体现了中国水墨和工笔相融相生的天然气韵,墨色的虚实变化与线条的灵动飘逸营造出如梦如幻的视觉效果。由萧玉田设计的“红楼梦系列邮票”于2019年发行,其细腻、雅致的工笔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此次展出的《雅结海棠社》便是该邮票的大尺幅原画。画面中,12个人物精心排布,举手投足都展现着不同的性格与身份,对称、工整的背景更是突显了画面的精致之感。
“新工笔”跨界融合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画家的创作理念开始和国际接轨,工笔画创作取得了可喜进步,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工笔”或“新锐工笔”。工笔画家们开始从观念、材料、技法等诸多方面尝试跨界融合,充分体现了工笔画能实能幻、能繁能简、能宏能巧的表现形式,笔与线、线与墨、墨与彩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灵活运用,丰富了工笔画笔墨色彩的内涵,延伸了工笔画的创作边界。在此次展览上,孙震生的《窗外的风景》集多种笔法于一画,拓展了工笔对不同物体质感的表现能力;罗翔的《欢乐谷》描绘动物乘坐地铁出行的诙谐场景,严谨与童趣共存;王冠军的《锦瑟华年》聚焦现代都市生活,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前不久,“央美学生历时三年将工笔画复活并入围奥斯卡”的新闻刷爆了网络,时长7分多钟的动画短片《美丽的森林》取材于宋扇面画《红蓼水禽图》,作者杨春绘制了10093幅工笔画,并结合自己所学的动画专业技巧,让古画“活了起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工笔艺术的高妙意境。这是艺术学科间跨界融合的典型案例,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创新活力。
艺术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近年来,不乏对于工笔画创作的质疑之声。纵观近几届全国美展和全国青年美展,参展作品中工笔画所占比例呈上升态势,获奖作品比例更高。但有人认为,一些作品为了获得奖项一味求大,却呈现出想象力贫弱、缺乏真情、思想性不足等问题。对此,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认为,工笔画之所以能够在各大美展获奖作品中占据半壁江山,是由于其既有民族的特质又具备世界性的张力,而工笔画在当下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所有视觉艺术都面临的问题。作品的力量一定来自思想的力量,作品的深度与情感的深度密切相关。中国工笔画真正走向高峰还需要时间,这既依托于美术教育机制的完善,也取决于国内整体创作氛围的改善。
与审美标准更加模糊的写意、抽象作品相比较,工笔画的创作需要投入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精力。尽管如此,仍有大批工笔画家不为市场变化所动摇,尝试寻找适合工笔画发展的道路和方法,并在技艺上努力创新。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画家们发扬传统、关注现实,在艺术领域确立坐标参照,在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理念之间寻找工笔画发展的契合点,这是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新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工笔画发展与革新的重要方式。
工笔 文化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