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对话王健:音乐是我们灵魂传承的工具丨

导读: 因为我听到这些音乐,你就觉得离别是在你身边发生的,或者说在你身上发生的这些事情都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到最后我会跟他说,“你要想象这个作品,尽管我是不信教的,但是假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许知远对话王健:音乐是我们灵魂传承的工具丨"分享给大家!

王健是谁?他是“年少成名”的大提琴家,四岁学琴,九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一年后,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访华,将王健的演奏摄入到在日后引起广泛传播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

1985 年,16 岁的王健只身赴美求学,先到耶鲁,后到茱莉亚音乐学院。期间的孤独催生着他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同时也形塑着他自己的音乐,如同人们日后称唤他的那样——一个“音乐世界的孤独行者”。

对于少年时期的漫长离别,王健有着体切的认识:

对人生离别的纠结、妥协或者抗衡,可以说是理解音乐里面那些比较深的情感的源泉。当然很多艺术其实到最后可能想妥协和解释的都是这个。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难、最不容易理解,可又是最不容易妥协的东西。这是人生最大的问题。我们一直在逃避,一直不愿意想这个事情,但其实就是离别。随着你一天天长大,这个概念越来越强。你先想到的是你父母离开的时候,甚至你的朋友离开的时候,然后你想到自己的离开,然后你想到你离开之后你的孩子会怎么样?谁都不愿意去想这种事情,但是问题是,这是不可逃避的一件事情,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预测的,只有死亡是必须会发生的。

我们当然要乐观,要以正面的态度去面对这些。我觉得音乐对这个有帮助。因为我听到这些音乐,你就觉得离别是在你身边发生的,或者说在你身上发生的这些事情都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比如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巴赫的作品,其实他们是永生的,不是吗?我想这是音乐最可贵的地方之一。音乐是灵魂的歌声,这些灵魂通过它的歌声永远生存在我们身边。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是我们灵魂传承的工具。

现在,王健也经常会教一些小孩子学习演奏,对于如何演奏、演奏家应该有怎样的素养,他有着这样的看法:

一个演奏家必须要有一颗很灵敏的心,灵敏到在各种不同的事物中能感受到一些东西。这个没法教,但是我会提示学生们,要把宏观放得大一些,比如说有些时候,我会跟学生说,“你现在讲的是你自己的故事,拉得不错,但是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现在你站得远一点,去讲别人的故事?“这个已经离得远一点了,更宏观大一点了,然后我会让他再想得大一点,去讲身边很多朋友的故事。到最后我会跟他说,“你要想象这个作品,尽管我是不信教的,但是假设上帝创造了人类,可是祂忘记了我们,自己跑到别的地方去玩了,把我们遗忘在原地,让我们自生自灭。几十亿年之后,祂终于回来了,祂说在这地球上,我以前好像造过这些人,可怎么没了?全没了?然后祂听到了我们的音乐,里面有这样的演奏,有这样的人:我们人类挣扎过,我们快乐过,我们努力过,我们追求过,终于,祂替我们落泪了。”

我经常这样去提示他们,希望他们能够站得更远。如果只讲自己的故事的话,别人会不接受,或者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情?可站得远一点就会让人觉得这就是人类的故事——全人类到最后说不定都会没有的。在这个情况下,有些事情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另外一些事情则非常重要。

这次,许知远与王健谈论了很多,诸如音乐的意义、艺术家如何在当下和历史中栖居、以及艺术家们所关切的人性与人类的命运......这些话题的展开,尽在《十三邀》第三季第十一期之中。

预告片戳 ↓

本期十三邀更多精彩,尽在由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十三邀》第三季第十一期正片,1 月 17 日正式上线哦!

情感 艺术家 艺术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