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在都市之中的韩信墓,看不到任何英雄痕迹

导读: 二是,从史记的有关记载来看,在韩信被软禁期间,好像只见过两个人,一个是他自己串门去见的樊哙,见完还瞧不上人家;一个是自己上门来拜访他的陈豨,私下聊了一些知心话,只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湮灭在都市之中的韩信墓,看不到任何英雄痕迹"分享给大家!

小时候曾听老人口口相传地说过,韩信是个神人,如果让他看见天地,使用金属兵器杀不死他。吕后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帐篷里,地上铺上竹席,然后用竹签将他扎死。这也在当时,也让我联想到了封神榜,还以为他是神话中的人物。也是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韩信被葬在了西安的韩森寨。

近日,利用空闲时间,我去一直想去都没有去成的韩森寨的韩信墓,想去看看这位曾经的盖世英雄埋身的地方。可惜的是,周围已经被围了起来,进不去。

向周边的人打听,他们说里面正在修茸。

从周围绕着看了看,远远的只能看到一个周围被挖的很乱的长满杂草的大土堆,孤零零地“耸”立在高楼之间,湮没在繁华的都市之中。

看不到庙宇古建筑,看不到文人墨客的文化遗迹,看不到石人石兽类的神器,甚至从外围都看不到墓碑牌楼,看不出有任何历史遗迹的痕迹,让人很是失望。

不过,庆幸的是,经过两千年的时光,韩信墓遗址在今天依然能够被人们找到,这也算是历代后人们对这位英雄的敬重。

作为国家实质上大一统的奠基英雄,不知长埋于地下的韩信有何感想?大汉朝成就的小大一统,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成就了大大一统,应该更多的是喜吧!

不知未来,这里会被商业化成什么样子!

家国情怀转头过,个人荣华总是空。

回过头来再琢磨一下韩信和陈豨串通造反这件事情,我感到,是站不住脚的。理由:

一是,关于陈豨这个人,刘邦对他的评价是,为人很讲信义,值得信赖,并委以重任,是刘邦的心腹之臣,是刘邦阵营中最先被封侯的几个人之一。

二是,从史记的有关记载来看,在韩信被软禁期间,好像只见过两个人,一个是他自己串门去见的樊哙,见完还瞧不上人家;一个是自己上门来拜访他的陈豨,私下聊了一些知心话,只是这些话里有些像真的,有些像是假的,在受到猜疑后“做内应”这句话,如果按正常理解,会不会就是说,凭我和皇帝的关系,能帮你说上话,我在这边罩着你。

三是,按理说,如果韩信支持陈豨造反的话,起码得给他未来作战行动得提前拟定个攻击方略,得明确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可能出现刘邦率军来战陈豨叛军时,发现陈豨军队不占领邯郸并在漳水上设防的巨大漏洞,说出了:“我断定他什么也干不成”这句话。

四是,去不一定忠,不去就不一定不忠。韩信不去打陈豨,或许就是不想和朋友兵戈相见,他确实没有想过要背叛刘邦。万一他去了,先是出卖军机,再趁机跑到陈豨的阵营中当起军事统帅,可能刘邦在这次战争中真的会被他们收拾,说不定还真的有可能会成功。

五是,韩信怎么可能会干等陈豨的消息而没有任何举动?难道他想等陈豨打到长安后再里应外合吗?如果他连陈豨那边的任何情况都不知道,怎么配合对方?陈豨死不死这个消息不一定容易得到,但败没败这个情况应该容易知道吧,作为军事统帅的韩信难道在军中连一点耳目都没有,居然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六是,关于韩信与陈豨的串通,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来证明,既没有韩信的供词,也没有陈豨的供词,也没有他们的书信往来,只有所谓的韩信家臣告密这句话!陈豨与韩信密谋反可能就是一个政治诬陷,吕后制造冤案的套路就是让下人告发。在韩信死后,相似的情节又出现了,吕后指使彭越的门客诬告彭越要谋反,把彭越连同其宗族全部杀戮;逼得英布起兵造反被杀,燕王卢绾逃亡匈奴,刘邦自己也病死了,刘邦手下的重要功臣几乎被吕后清除干净。用燕王卢绾的话说:“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氏计……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七是,韩信死后,刘邦是且喜且怜,这种复杂的表情说明什么?

八是,韩信被废王为侯之时,彭黥等人并没有恐慌,照样定期前往长安朝见刘邦,全然没有安全问题的顾虑;而是到了韩信被处死后,这些异姓王们才开始恐慌,催生了彭越死、黥布反、卢绾叛这些事件。

韩信之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打破了汉政权与异姓王共天下的和谐局面,成了汉政权清理异姓王和同盟者的标志性事件。

吕后和萧何商量,让萧何去请韩信,谎称边地大捷,陈豨已死,刘邦已经回来了,让大家进宫庆贺,韩信不知真假。他刚一入朝,就被埋藏在两旁的武士绑了起来,吕后立即下令斩首,韩信被斩于长乐宫的悬钟室。

公元前196年"韩信临死前,留下了一句话:“我当初不听蒯通谋划,致使今天命丧女子计谋,难道不是天意吗!”

刘邦打败陈豨回来后,听说韩信被杀,又高兴又可惜,百感交集。

喜,表明刘邦极可能事先不知情,但除掉韩信他还是蛮高兴的。如果除掉韩信是刘邦的既定方针,那么吕后这个执行者,不过是按刘邦授意行事,一切皆在刘邦的意料之中,就无所谓喜了。

怜,更是意味深长,它或许表明韩信不是真有反叛罪行,即使刘邦乐意见到韩信之死,但用这个罪名处死韩信这样的大功臣,还是颇让人痛心的。

刘邦的矛盾在于,如果随便找个名义处死韩信,怎么看都太过了,会影响国家的政局,刘邦或许也是实在下不了这个手;韩信的存在,让他心烦意乱;而韩信真正被这样不明不白地处死,又让他颇为不安,因为他比谁都清楚,韩信根本没有反叛的可能,会不会内心产生自责?

刘邦提审蒯通,也有意想坐实韩信的反叛罪名,这本身就表明韩信造反的证据不实。韩信在临刑前的喟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也明确把这个杀身之祸归咎于吕后。

只是这句话的真伪,谁又能说得清呢?

最后,蒯通不仅被刘邦放了,还成为了后来以无为而治闻名历史的丞相曹参的座上宾,这又能说明什么?

后人看历史,总是难免采用倒推的方法,用后来的事去推想政治家们以前的决策考虑。在韩信问题上,难道刘邦早就起了杀心,一直熬了六年之久,才最终动手将韩信杀害的吗?

刘邦为了刘氏江山,很有这种可能,而且这种判断在我看完有关刘邦的历史后,感觉特别的强烈,这几年也是他很煎熬的几年,因为自己有箭伤,自己也感到了自己的身体快扛不了几年了,他得为未来作出安排。

从他收拾张敖开始,逼走韩王信,杀韩信,杀彭越,猜疑萧何,用彭越的人肉汤逼反英布,怀疑准备收拾卢绾,不听张良劝谏,想用刘如意替换太子刘盈,一听有人说樊哙要杀戚姬和刘如意就立即派陈平前去捕杀,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后来,除过长江王外,其余诸王都换成了刘氏子弟,从韩信,到张敖,到彭越,到英布,到卢绾,这几个异姓不是都被收拾了?

作为痞子出身的刘邦,在自家利益的维护上,应该说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干得出来。他在开始的时候或许会有点拉不下来脸,或许是他不想背恶名,或许他就是为了好让自己能够收拾残局,于是让吕后,在他不在的情况下,处置了韩信。秦二世杀害十公子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自己借故外出,让留守主事者处之。此事发生时间不长,也许刘邦就是借鉴了秦二世的套路,让吕后替他背的黑锅。

不过,我们还得再深入的考虑一下,如果没有刘邦的指使,吕后此时敢不敢私自做出如此重要的决定?如果不敢,那就是刘邦的授意;如果敢,只能说明吕后已经掌握了实权,成了真正的准一把手,朝中重要的大臣绝大多数都已经依附了她,她杀了韩信之后,既不会给自己,也会给太子带来任何的负面影响,更不会引起政局的动荡。

这会不会就是所谓的官心所向,民心所向?

事实是,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所杀,彭越被吕后所杀,燕王卢绾(wǎn)叛逃;公元前195年,英布被杀,刘邦想换太子没换成,还把萧何下了一次大狱,准备杀掉吕后的妹夫樊哙。到刘邦去世时,吕后还是以接班人的身份询问了后事安排,在《史记》还意味深长的多写了一句刘邦的话:王陵憨直,陈平有智,加上木讷的周勃,这三人定能保全汉室江山。

再后来,吕后当政,虽然诛刘,但她还是严格的遵守了刘邦的政策和所谓的人事安排,大汉帝国照常运转,人民依然得到了休养生息。即使经过的那场诛吕之乱,汉朝依然迎来的我们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即便国内发生了严重的七国之乱,依然在汉武帝手中成就了汉家威名!

到吕后死时,陈平、周勃诛杀了那些所谓准备作乱的诸吕,江山又回到了所谓的刘姓手中。

韩信作为真正地封建大一统王朝第一个被诛杀的G臣,能给我们不少的启示。目前,我的认识也就这么多,观点还很浅陋,希望不要干扰了朋友们的思路。

英雄 刘邦 韩信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