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对这个猛将百般迁就?到底怕什么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李世民为什么对这个猛将百般迁就?到底怕什么"分享给大家!
历史的有趣之处,不在于历史本身的精彩,而在于隐藏在史料记载背后,对人性与阴谋的解读。
今天,我们来解读唐太宗生命中,另一位“重要”人物。
侯君集一生,与两次谋逆关系甚大。我们先说第二次:贞观17年,侯君集鼓动太子承乾谋反被捕,按照惯例,这种人都是被严刑逼供然后杀掉。
群臣激愤,纷纷上书要求将侯君集满门抄斩,无奈之下,李世民才不得已下了杀令,但依旧给侯君集的儿子和妻子留了活口。反观太子承乾,要不是大臣死命拦着,李世民还真想杀掉。究竟是什么样的诡异逻辑,驱使着李世民不保自己被谋士坑了的儿子,反而要保撺掇儿子造反的罪魁祸首呢?
要解答这个疑问,得先了解侯君集这个人,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唐太宗继位仅2个月,就表彰了五位老臣,将其加封为公爵,其中便有侯君集的身影。
前四位相信任何人都没有异议,他们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便是得力干将、谋臣,不管是史料还是演义小说,出场频次都十分高。可侯君集是哪根葱?
除了此前的功绩,五个人唯一的共同点,便是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这次封爵说白了,就是对玄武门之变的论功行赏。那么,我们来看看,
侯大功臣在玄武门之变的功绩。《旧唐书》就一句话:“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
而《新唐书》也是一句话“预诛隐太子尤力。”
人家其他四位,在玄武门的记录都十分详实,恨不得把他们怎么拔剑,用哪个手挖了下鼻屎都写出来,到了侯君集这一句话就打发了?
我们都知道,史书中记载简略的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的不重要,没必要浪费笔墨;
另一种是,真的没胆子写出来。
侯君集凭借玄武门之变得封爵位,记录虽然语焉不详,太宗却从此对他十分迁就,所以,当时侯君集肯定办了一件李世民看重,而且史官不敢写的惊天大事!而这件事的功劳,可能比尉迟敬德等人的功劳还大!
不信?
我们看李世民对待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玄武门事变后,使得侯君集地位陡然上升。不仅加官进爵,通过各种军事行动还入选了,感动大唐的24个男人。
但不知道是尝到了谋逆的甜头,还是脑子抽抽了,胸中那团谋逆之火一直在燃烧。他直接跑去问大臣张亮
“你想不想造反?我跟你一起”吓得张亮,赶紧把事情向李世民报告。
可作为有道明君,李世民是如何回应的?
但是,对待另一位,玄武门事变的功臣尉迟敬德呢?
某次群臣酒宴,尉迟敬德因为座次问题,跟其他大臣打起来了。李世民冷冷的说:我看史书的时候,经常对刘邦擅杀开国功臣的行为深恶痛绝,但是看了爱卿今天的表现,我觉得会发生“兔死狗烹”这种悲剧,也不都是刘邦一个人的错吧!
威胁!而且是有失偏颇的威胁!人家尉迟敬德只是喝多了打个架,你就威胁要杀死人家;那边侯君集都公然发表演讲要造反了,你为什么还那么纵容?
这说明在太宗心中,侯君集的功劳比尉迟敬德还大!
尉迟敬德的功劳是什么?
保护我方基地李世民+手刃敌方ADC李元吉。
什么功劳比这个功劳还要高?!
这就需要我们回到玄武门之变来分析了。
大白天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想要成功需要具备什么因素?
有一群谋臣设计伏击地点、制定计划,有最勇猛的尉迟敬德上阵杀敌,第一个因素可以放心。
那么第二个因素,
李渊这边出了纰漏么?
没有!李世民在宫城内闹出这么大动静,当时的皇帝李渊却“很配合”的在后宫海池泛舟。
前一晚,秦王李世民告发太子李建成,淫乱自己后宫时,李渊还气愤不已,要二人天亮进宫三方对质。今天一大早就这么有闲情逸致,水中泛舟?
真相只有一个!当时的李渊是被人囚禁的!而挟持他的人,只能是侯君集!
尉迟敬德与李世民等人弑兄,还能说李建成不是好人而杀之。但无论如何,囚禁父皇逼其退位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所以,李世民只能抹去这段故事中侯君集的具体表现!
所以,在史书上,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只留下了一句话!但侯君集这份功劳,他却记在心中!
李世民为何一登基便封侯君集公爵?
李世民为何听说侯君集想谋逆,却没惩治他?
即使后来侯君集真的谋逆,李世民为何不保亲儿子却保侯君集?
因为他害怕侯君集将自己穷极一生都想隐藏的,“逼宫”丑事,抖落出去。
或许你想问,为什么唐太宗不直接杀掉侯君集?或许因为侯君集已经将能证明唐太宗丑闻的证据暗中交给他人,并告知他人,一旦自己身亡便将证据公之于众。
所以,唐太宗只能一直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他再度谋逆,撺掇太子承乾造反。太宗面对群臣的愤怒,
实在不能再保其性命。但,即使最终被杀,太宗也还是答应了他最后的要求,留下了他一妻,一子。
其实,“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要隐藏的也不只“逼宫”这一件,他还藏了什么内容?
李世民 后宫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