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写情书撩到白富美,下半生潜心研究文物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他靠写情书撩到白富美,下半生潜心研究文物"分享给大家!
在民国的作家里面,有两位差点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位是老舍。1968年,老舍的作品《猫城记》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但是当时老舍已不在人世,诺贝尔奖不会颁奖给已故人士,因此当年的诺奖颁予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另外一位,可能令大多数人感到意外,他就是沈从文。他的作品,难得就难得在那种浑然天成的味儿,没有任何套路感,却足以打动人心。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曾经证实,1988年时,沈从文已经入围诺贝尔奖,只是他不幸在评审过程中过世了,所以没能拿奖。
21岁时,沈从文这个湖南湘西出生的小伙子,第一次远离故土来到了北平,陌生与新鲜围绕着他。而他这个“乡下人”却连小学也未毕业,“北漂”后他非常渴望上大学,便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班,却未被录取,只能旁听。
那时,他活得穷困潦倒,几次走投无路,但始终没有放弃写作,终于在1924年开始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1928年,他来到上海,同丁玲等一起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逐渐,沈从文在文坛名声鹊起,生活自然没那么窘迫了。1929年,他被胡适聘任为吴淞中国公学的老师,主讲大学一年级的文学课。
这所学校在当时可是名校,但是沈从文并不是一个好老师。第一次上课时,他的湘西土话很多人听不懂,前排的学生听得不知所云。他的声音又小,后排的学生又听不清。准备了一小时的讲义,十多分钟就讲完了。然后,他窘迫地望着大家,再也无话可说,只好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今天第一次登台,人很多,我害怕了。”
沈从文第一次上课就上砸了,而这些学生里面就有他的“女神”张兆和。
张兆和是一个娇俏可爱、功课一流的“校花”。更重要的是,张兆和家世显赫,父亲张吉友,在安徽拥有万顷良田,热心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算是名门望族。她的妹妹,正是藏道君之前写过的张充和。(点击这里复习:一生与书墨为伴,她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
民国时期,男女婚配是讲究门当户对的,作为来自湘西的“乡下人”沈从文,想要追求张兆和这样的富家名媛,可谓困难重重。沈从文虽说有些才气,但在张兆和的众多追求者里,沈从文只能属于“候补”。
▲1934年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达园合影
自卑木讷的沈从文还不敢当面表白,只能给她狂写情书。而张兆和却不动声色,只是把情书编了号,然后,始终保持沉默。
这种沉默对于处于单相思的沈从文来说,是相当可怕的。试着想想吧,如果张兆和直接回信拒绝,可能沈从文就死心了。然而,她只是冷处理,既不接受,也不反对,这就给沈从文留下了一线生机,带来了无尽的相思之苦。
男女之间的相思是一种病,学校里的风言风语,像涟漪般迅速扩散,都说沈从文因为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看来事情闹大了,张兆和情急之下,只好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胡适先生,当面就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
胡适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
张兆和马上回了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则表示:“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做个媒。”
张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因为是沈从文的朋友,胡适对张兆和说了一大通的好话,希望她再考虑考虑。而对于沈从文,胡适也写信劝他,不必太为难自己,伤了心也损了名声。
可是,沈从文开弓不收回头箭,继续“死缠烂打”。他不停写情书给她,甚至贸然跑去她家门外。好在当时张兆和的家人都很喜欢沈从文。终于,在家人的推波助澜和沈从文的热烈追求下,沈从文四年的苦恋终于结束,张兆和和他走到了一起。
但靠死缠烂打追上的婚姻,一开始就埋藏着地雷。
有人曾经采访张兆和:“你为什么又愿意了呢?”张兆和说:“是因为他的信写得太好了!”
沈从文也曾说过,我也不知道她是爱我,还是爱我写的信。
被感动的爱情,终究是不平等的,很快两人婚后就矛盾凸显。沈从文作为一位作家,骨子里的浪漫与感性无法改变,而张兆和出生名门,从小性格就务实理智。
她没有办法理解沈从文为什么那么好面子,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朋友花钱,更不知节制地购买收藏各种文物,弄得自家生活十分拮据。
▲沈从文致萧乾信
但为收藏一掷千金也成就他成为一位文物大师。其实,他对文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在湖南兵营的时候。
那时他在湖南保靖,帮助军阀陈渠珍整理古籍,管理旧画、古董等,并为它们编目。以及刚到北京的时候,经常跑去琉璃厂、天桥等地研究观摩古董和文物,这几乎成为了他日常必修的功课。
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件事情的出现彻底将他的人生方向转变。1948年,郭沫若写了一篇《斥反动文艺》的文章,发在香港的报纸上。郭沫若在这篇文章中,指责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着。
这给沈从文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个新的时代,敏感又自卑的他竟选择割腕自杀。谁知自杀不成,他被救活了。只是,再活过来的沈从文就不是一个小说作家了,因为他不能再写了,他写出来的东西,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
在彷徨了一段时间后,1949年8月,沈从文的关系从北大转到了历史博物馆。也就是在这里,他发现了通往世界的另一条路,文物研究。这些经历,加上他成年沉浸在历史博物馆的学习和研究,让沈从文从30年代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转变成为文物专家。
整风运动开始后,理想主义的沈从文继续固执地坚守自我,拒绝改变。在那段黑暗的时光,他十分孤立无援,张兆和以及两个儿子几乎不理他。他被学生贴大字报,甚至被发配去扫女厕所,一度抑郁住进医院。最让沈从文难过的不只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最爱的“三三”张兆和对他的不理解。
不被理解的沈从文只好潜心研究。他在外独居小屋,离家不远,仅能每晚回家吃饭,然后打包好第二天的早餐中餐,如同与家人相隔两地似的。但在这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并且撰写出版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等学术专著。
在1978年,受胡乔木的关怀,沈从文终于摆脱了苦难,被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并配了助手,生活得到了改善。1981年,一部他从“文化大革命”前就呕心沥血的皇皇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得以精印出版。
胡乔木致函祝贺:“以一人之力,历时十余载,几经艰阻,数易其稿,幸获此鸿篇巨制,实为我国学术界一重大贡献,极为可贺。”这部著作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空白,奠定了沈从文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代服饰学家的地位。
这个男人,写着民国最自然动人的小说,又为研究古代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他爱的人仿佛始终不爱他、不在意他。
1988年,沈从文心脏病发作去世。在神智模糊之前,他握着张兆和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这是他最后的话。
沈从文死后,张兆和开始整理沈的信件和一些文字,编成《从文家书》。
在《后记》中,她这样写道:“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黄永玉先生在沈从文墓地题写碑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
她终于懂得了他,却是在他去世以后,也或许是活着的人对离去的人的怀念。回想起胡适当年说过的话,胡适说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现在看来也是一语道尽沈从文的爱情。
-END-
在“藏亦有道”公众号后台回复“古董”
免费领取马伯庸经典悬疑小说
《古董局中局》第一部电子书
沈从文 文学 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