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广德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层次(下)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略论广德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层次(下)"分享给大家!
略论广德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层次
张超
微信版第338期
任何一种地方文化的产生和延续,都跟这个地方特定的自然环境、区域位置、社会状况以及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坏境互相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的总和。广德自东汉建安八年(203)建县,1800余年来,“民性驯良,风俗朴茂[1]”,但广德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加上王朝更迭,屡经兵燹,逐渐形成了具有广德特色的地方文化。下面就广德地方文化形成、层次逐一分析,未免不足,权当抛砖引玉。
二、广德地方文化的层次
地方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它的独特性,而独特性越强的文化就越具有代表性。如果对广德地方文化进行层次划分的话,核心文化应该满足以下两点要求:
1、该文化应该极具地域性的,独一无二的,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是广德首创的或者广德最具代表性的;
2、该文化应该极具特色性的,能直接的反映广德的地域特色、历史人文特点、生活方式特色等。
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只有满足地域性和特色性两个要求的文化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地方的核心文化,或者说是第一层次的文化。而相对具有地域性或者特色性,以及附属于核心文化的地方文化则属于第二层次。
(一)第一层次文化
纵观广德地方文化发展史,按照地域性和特色性来划分的话,广德文化第一层次应该是祠山文化和移民文化。
1、祠山文化
祠山文化起源于张渤治水的传说,传说中的挂鼓坛、圣渎(古运河)、浴兵池(东亭湖)、青林塘、杜杭庙等就在广德县东亭乡和桃州镇,至今遗址保存完好;传说中的张渤隐居之地、第一个纪念性建筑就在广德县城西郊的横山,现在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传说中张渤夫人李氏“至县东二里而化,时人亦立其庙”的位置在广德县城东关小学,原为昭妃庙,俗称娘娘殿。各种史记和实物都证明,广德是祠山文化的发源地,而横山则有纪念张王的祖庭。
乾隆五十七年《祠山图》
祠山信仰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两千年,朝廷册封从唐朝天宝七年到清末光绪年间也有一千一百多年,从最初册封张渤一人为水部员外郎到受封神灵群体达四十八人,“祠山之功,莫远匪迩,水旱疾疫,转忧为喜[25]”,张渤的神力也从最初传说的开挖沟渠和驱使阴兵两种增加到祈雨、保境卫民、防火、中举、驱蝗、求子等数十种,祭祀张渤的仪式也从单纯的民间自发祭拜发展到朝廷祀典、地方官员与道坛合祀、民间祭仪三种方式,信仰的传播也由最初的广德横山祖庙到达大半个中国,甚至到了日本镰仓、京都等地。作为民间信仰,其延续之久、册封之多、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难以比拟的,明太祖朱元璋称其“天下英灵第一”,民间则有“天下第一香火”之称。
祠山信仰从最初简单的民间传说,逐渐形成系统的神话故事,内容也趋于丰满和完整,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神灵及神祗群体,这中间的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像保存完整的《祠山事要指掌集》、《祠山杂辩》、《祠山志》、《祠山宝卷》、《祠山小志》等史料和大量相关的诗词歌赋,从唐朝颜真卿《横山庙碑》到民国的《明太祖驻跸处》期间的历代修庙碑刻,以及全国各地祠山文化建筑、绘画、雕塑、民间传说、祭祀礼仪、民情风俗等。祠山文化涉及社会学、史学、民间文学、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以及建筑学、考古学、文化、艺术史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祠山文化作为广德最具地域性和独特性的地方文化,我们有必要也必须打造这一重要的文化品牌,树立祠山故里张王祖庭的城市名片。
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门
2、移民文化
近人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江、浙、皖三省被蹂躏之地,几于百里无人烟。”广德是这场人间灾难最严重的地方,“咸丰间,濮阳、戈、步、巫子孙最繁衍。濮阳氏丁口有一万有余,戈氏次之,步氏次之,巫氏又次之。自遭粤冦后,十不存一[26]。”人口的大规模的减少,名门望族的凋零,地方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断层。从广德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现有广德地方文化应该说绝大部分都是太平天国起义之后移民后裔所创造的,移民原籍地所带来的文化给广德本土文化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即使广德先民遗留下来的文化也深深的烙上了移民地区文化的印记。这个可以从以下四个特点来分析移民文化造成的影响。
第一、语言
移民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方言。太平天国之前,广德本地的语言属于吴语,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戴表元游历广德时就曾写到“市多吴客语,祠有汉时封”。战后,以湖北的荆门、钟祥、孝感和南漳,河南的光山、罗山、商城和固始,江北的无为、安庆和合肥,浙江温州和浦江,以及福建闽南等地为主体的移民迁徙而来,加上湘军留下的上万余游兵散勇,不同地区的移民带着不同地区的方言,使得广德原来的语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德是中国拥有方言最多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五方杂处”,即使经过了一百四十余年的发展衍变,广德还是多种方言存在,比较显著的还有五种:(1)河南话;(2)湖北话;(3)江北话;(4)老广德话;(5)温州话。其他如浦江话、闽南话、湖南话就零星分布在个别村落。
第二、民间艺术形式
大量的移民带来了原籍地的民俗民风和艺术形式,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在广德生根后,往往又吸取了广德本地和其他地方移民的文化,进行了创新,极大的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1935年的广德祠山庙会,“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活动内容最丰富,从而有‘盖三江’(即江南、江北、江浙)之称[27]。”“乡镇以龙灯、狮子、旱船、马灯为主;城区街道……以及各会馆、公会以平台、抬阁、秋千、北戏为主[28]。”这次庙会算的上广德传统文化与移民文化一次完美的结合,各种后移民时代的民间艺术形式大放异彩。民间艺术形式主要分戏剧和游艺两类:
(1)戏剧类型,主要是四合地花鼓、皖南花鼓戏和皖南皮影戏。
(2)游艺种类,比较著名有砖桥太平龙灯、柏垫西坞的马灯、四合火狮灯和东亭的狮子舞,以及犟驴灯、玩旱船、蚌舞等。
四合乡崇法寺里的古钟
第三、饮食习惯
广德人起初饮食较为清淡,以笄山笋、横山雉、桐花鱼和沙河鳖为食材的广德四绝可以看出,史载亦如此,“民间宴会,不尚丰腆,肴核数簋,宾客结欢而已[29]”,另外,广德先民不食猪肉较多,“州人奉神最重祠山,有不食猪肉者,谓之‘吃祠山斋’[30]”。自从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北移民到来后,“近人宴客,强半以丰腆相高,视昔所称,殊有异己[31]”。饮食习惯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除了荤腻之外,辣椒也成了必备调料,民间已有“到了宣郎广,辣得口水淌”的谚语。
其实移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辣味,像过年前打年糕打糍粑和腌鸡鸭鱼肉,平时也喜欢腌辣椒片、整辣椒、萝卜干、萝卜缨子、大蒜等,特别是腌白菜最出名,每年冬天都会腌一大缸。河南人过年杀年猪,喊叔叔伯伯舅舅来家吃晚饭,又叫“喝放子汤”。久而久之,移民带来的特色食品极大丰富了本地的品种,给本地饮食文化带来新的内涵,如今现在辣的、酸的、咸的都习惯了,饮食更加丰富了。
第四、社会风俗
各地移民在时令风俗和生活礼俗方面都保存了大量原籍的习惯,造成“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局面,就是现在仍未完全融合统一。比如大年三十的时候,河南移民后裔一般会在迎新年后在堂屋跪拜祖宗,烧纸钱,而湖北移民后裔这天却是到坟山烧纸;比如清明的时候,河南移民后裔一般会给先人坟墓堆坟加帽,而有的地方则是用柳条挂白纸插在坟土上;还有注重“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火盆的火一定要旺,十五的当晚也不熄灯,小孩则多半玩弄兔子灯,河南移民后裔在这天还会给先人送灯。
河南籍移民结婚的当天,女方的家人会去男方省亲,三天之后才允许女方回门。如果有人去世,请道士唱道做法,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初二,一般不迟过初三,需要烧清香,死者的亲友要去坟地祭拜。不过像这样的生活礼俗目前基本成了大家通行的习俗。
总之,天平天国战乱对苏南、浙北和皖东南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而广德则是这场战争与瘟疫中摧残最严重的一个,随后而来的移民潮也是广德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这些移民及其后裔对广德地方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以上语言、艺术形式、饮食习惯和社会风俗四点足以证实广德现有文化就是移民的文化,是经过百余年来不同文化之间碰撞到某种程度上融合的结果,这种文化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或者说广德最具典型性的。移民文化已经不经意间影响到每一个广德人的生活,所以挖掘广德移民文化就是更好的传承现有文化,就是对先民们的创造最大的尊重。
(二)第二层次文化
除了第一层次的祠山文化和移民文化以外,相对具有地域性或者特色性的地方文化均属于第二层次文化。主要有以下五类:
1、自然资源类,以竹文化和茶文化为代表。
2、风景名胜类,以桐川八景、广德十景、衙署古城为代表,涵盖广德著名的景区、老城区、古建筑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太极洞、横山、笄山、内城、天寿寺塔、鼓角楼、下阳遗址、古村落、古宗祠、古民居、古牌坊等。
鼓角楼旧影
3、军事(爱国)文化,主要有岳飞抗金、皖南红军独立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火箭发射基地、六三空难等事迹和遗存。
4、附属类(祠山文化),如祠山祭祀、祠山庙会、祈雨文化、治水传说、文化遗址、祠山建筑、文献史料等。
5、附属类(移民文化),如甘溪方言、饮食文化(广德四绝及现有特色招牌)、地方戏剧游艺文化(地花鼓、花鼓戏、皮影戏、龙灯、马灯、火狮灯、狮子舞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结论
地方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只有将地方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挖掘出来,突破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瓶颈,才能使地方文化发出异彩光芒。广德第一层次的地方文化就是祠山文化和移民文化,只有将这两种文化作为城市的核心文化元素,在城市文化定位、文化规划和城市建设上积极保护、传承、引导和开发,构建一套完整的祠山文化和移民文化发展体系,同时发展以这两种地方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产业,推动两种文化成为广德文化产业的引领地位,最终形成与建设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兴工贸城市相适应的地方文化和地方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清)胡有诚:清光绪《广德州志》,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 第1页。
[2]《左传•襄公三年》。
[3]《左传•鲁哀公十五年》。
[4](明)朱麟:明嘉靖《广德州志》卷之三《舆地志•风俗》转引旧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第46页。
[5](明)朱麟:明嘉靖《广德州志》卷之十《艺文志•范文正公祠堂记》,《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第372页。
[6](明)朱麟:明嘉靖《广德州志》卷之八《人物志•乡贤传》,《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第279页。
[7] 同注[5]。
[8](清)胡有诚:清光绪《广德州志》卷五十四《艺文志•广德州重建复初书院志序》,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069页。
[9](清)周广业:《洞川志钞•宦绩小序》,乾隆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10](明)李得中:明万历《广德州志》卷之八《从谈志•仙释》,《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第437页。
[11]同 注[10],第435页。
[12]同 注[10],第435页。
[13]同 注[10],第437页。
[14]同 注[10],第436页。
[15](清)周广业:《洞川志钞•寺观小序》,乾隆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16](明)朱麟:明嘉靖《广德州志》卷之三《舆地志•风俗》转引宋淳熙《桐汭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第45页。
[17]清光绪《祠山志》卷十《碑记•唐新修西庙堂记》,广德县博物馆藏。
[18](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题祠山张大帝庙》。
[19]李定广 系年校笺:《罗隐集系年校笺》甲乙集补编卷二《题祠山张大帝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第642页。又见(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题祠山张大帝庙》。
[20]陈颖莹:《宋代张王信仰研究》第三节《研究方法》,2012年,第238页。
[21]郑振、黄宗峻 主编:《祠山文化溯源•离宫行庙遍东南(试论宋代张王信仰的空间分布)》,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22](明)嘉靖《广德州志》卷之四《宫室志•祠宇》,《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第64页。
[23](清)胡有诚:清光绪《广德州志》卷五十一《艺文志•请给牛种俾资穷黎开垦文卷》,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996页。
[24](清)胡有诚:清光绪《广德州志》卷五十一《艺文志•请给款抚恤难民文卷》,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997页。
[25](清)吴宁谧:《桐川乐府•祠山神》,康熙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藏。
[26](清)胡有诚:清光绪《广德州志》卷末《补正》,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185页。
[27]郑振、黄宗峻 主编:《祠山文化溯源•1935年广德祠山庙会》,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33页。
[28]同注[27],第134页。
[29](清)李国相:清乾隆《广德州志》卷之六《舆地志•风俗》,乾隆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30](清)胡有诚:清光绪《广德州志》卷二十四《典礼志•风俗》,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447页。
[31]同注[30]。
(作者系宣城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广德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制作:童达清(ltsr2718)
移民 人物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