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祖晨精神解读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革命烈士祖晨精神解读"分享给大家!
郑生祥 徐永剑
微信版第430期
1901年出生于安徽宣城油榨沟的祖晨,是党的早期著名社会活动家,是安徽革命烈士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曾就读于芜湖省立第五中学、厦门大学,1925年秋赴日留学。1926年回国,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并先后在安徽、上海、山东等地开展革命工作。1932年6月被捕,1933年8月在济南泺口英勇就义,年仅32岁。
忠实的信仰、践行马克思主义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最显著的特点。在他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在他给家人珍贵的、感人至深的数十封家书中,体现出一种坚毅、不屈,具有高度思想性、开创性、斗争性、人民性的精神,集中可概括为“信仰至上、独立不挠、勇于斗争、舍身为民”。这种精神是无私的、崇高的,直接来源于“五四”爱国精神,是与中华民族图存救亡、自强不息精神一致的。每一个宣城儿女都应永志不忘、世代传承。探索祖晨烈士内心精神世界,挖掘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内涵,不断提升这一精神影响力,对于教育党员、引导群众,推动改革的深入和各项现代化事业取得新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结合祖晨革命事迹和家书内容,对祖晨精神作初步解读,期待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信仰至上,对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
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下的中国社会到了近代已日渐腐朽没落。外来侵略者无情摧残,更使国家民族到了即将灭亡的境地。上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在封建势力、反动军阀统治,以及外国侵略者欺压下,可谓群魔乱舞,民不聊生。“污吏纵横,非吾宣一隅,儿所往之地,大概相仿,此乃中国灭亡之象”。积贫积弱的中国一片惨状,让早年的祖晨伤心不已,在各种思潮涌动中的中国社会里,他努力找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
“五四”运动后,一批知识青年开始觉醒,他们对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深恶痛绝,决心以改造社会为已任,积极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崭新的气象。在刘希平、高语罕、恽代英等具有进步思想的社会活动家影响下,共产主义科学理论,以及它所提示的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路径和光明前景,就成为祖晨心中不可移易的崇高信仰。
1925年底在日本长崎,他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把自己的热血融进伟大而神圣事业中。1926年3月,他又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学业,回国参加革命。在武汉,奉党的派遣,深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张发奎部做政治宣传工作,后又率领争取过来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在家乡宣城,发展党组织,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民运动。在上海,与左联广泛结交,并参加反日反帝反国民党宣传舆论工作。在济南、青岛,开展党组织整顿和恢复工作,组织多次影响巨大的工运、学运、农运活动……始终作为做一个播撒火种的革命者,活跃在一线。
祖晨始终对革命事业的实现充满了乐观和希望。革命早期,他曾写信给家人说,“中国人非天生奴隶,中国定有后望,中国定有晨光。”1931年初,患有严重的肺痨病的他,经常往返于济南、青岛两地,组织领导工运学运活动,咳嗽咯血,显得格外消瘦。一日,在青岛大学附近海滨秘密接头点上,同志们纷纷劝他休息。他说,“等革命成功了,再休息吧!到那个时候,我们要把青岛这个风景区建设成疗养区,让劳动人民定期来这里休息、学习……”
1932年6月,为通知其他同志及时转移,他在青岛海泊桥被捕,“虽然在干革命救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之水滴而汇成大洋”,身陷囹圄中,他曾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我一滴之微力。”这种如江河东流不复回,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般的革命信念,产生了强大精神力量,激发了千千万万个同胞凝聚起来,为独立和解放而奋勇斗争,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
二、独立不挠,对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敢于担当的精神
年少时,祖晨仰慕祖先晋代名将祖逖年轻时每天都“闻鸡起舞”,奋发图强的精神,将原名祖茂林改名为祖晨,以明确自己的志向。1921年春,受省立五中校长刘希平的委托,回宣城省立四师邀请恽代英来芜湖演讲。卓越的才华、精辟的见解,以及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恽代英给祖晨以深刻的启迪,从而树立了“扫除妖孽、救国救民”的政治抱负。后来他多次写信勉励家人,“亡国大家都有责任”,并教育弟妹“不要为已”。
在白色恐怖的高压下,祖晨毫不退缩,把党的任务当作最神圣事业去追求,体现了一种极强的独立担当、顽强开拓精神。1927年秋,参加南昌起义失利后,按党的指示,他回到家乡,和地下党员田道生等人取得联系,积极活动,发展党员。同年11月,建立了宣城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宣城独立支部,祖晨任书记,隶属安徽省临委。他们积极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把革命重点转向农村。祖晨分工抓农运工作,白天以打鸟为掩护,深入到宣城北部乡村调查、宣传,晚上举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组织赤卫队,领导农民进行抗租抗债斗争,掀起了宣城第一次革命高潮。这是宣城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是宣城人民组织起来的第一声呐喊,犹如长夜中出现的一线光明,指引众多的宣城有志人士投身革命,为宣城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九一八”事变前后,济南、青岛党组织在国民党大清洗中,几近瘫痪。祖晨临危受命,接受派遣去开展党组织恢复和整顿工作。他意识到任务的艰巨,化名为李春亭来到山东,寻找失掉联系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着手恢复基层支部,同时秘密发展党员团员,建立工会、互济会、反日救国会和时事讨论会等群众组织。之后,举办工农夜校,编写《工人之家》《大众》刊物,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领导罢课、罢工以及爱国宣传等一系列有影响力抗日救国运动,极大恢复了党组织各项活动,展现出早期共产党员特有的品质和情怀:没有基础,没有模式,面对恶劣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凭着对党的赤诚,以及求国家民族解放、谋人民生活幸福的无私大爱,以执着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奋力开拓。生死难料,义无反顾。
三、勇于斗争,对反动势力残酷压迫抗争到底的精神
“少数狼心狗肺之武人政客,逢迎当局之士绅,筹谋种种,欺压百姓”“大官新盗天天分赃,小老鼠天天刮地皮”,工农阶级历来受压迫、受剥削、受奴役,祖晨理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就对中国历史社会的基本形态和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斯时天灾人祸,皆促人民自觉之导火线,将来总有结局之日”,“人民再无反动,恐将命非已有”,“以前看做工的人不起,现在称劳工为神圣,你看是多可贵。”认为工农群众只有团结起来,荡涤旧中国的一切污泥浊水,人民才能彻底解放。作为一位共产主义战士,他在家书中曾多次说,“斗!斗!斗!男儿的鲜血换得世间的公平,神州的黎明”,“儿现穷极,家事又多崎岖,其将男儿逼死吗?不,儿仍向前冲锋!”,“愈难愈要干,所余的,留待后人”,“儿即命在旦夕之际,仍欲与之相较”。不畏强权、不惧困难,坚持真理、勇往直前的精神如洪钟大吕,穿越历史、传响至今。
他同封建文化势力斗争是坚决的。少年读私塾时,他就善于独立思考。一天,塾师讲到“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句俗语时,他立刻问道:“人世间为什么会有贫贱富贵呢?”塾师瞠目结舌,只能用“非尔所学也”搪塞而过。在家里,他不忍看妹妹缠足之苦,与世俗之见的父母抗争,“这种缠足事,简直可以说没开化野人的风俗”,“儿现在发个誓愿:一日不能使我妹妹放脚,儿一日不休,儿愿牺牲一切”,多次将缠足布收藏起来,终于帮妹妹摆脱了这一毫无人性的封建束缚。在芜湖,参加钱杏邨、李克农等成立的“安社”,编印油印小报《自由之花》,并在《皖江日报》多次发表反对旧式婚姻、反文言文、反官僚的诗文,引起了极大反响。祖永福是祖晨的叔叔,“不想年壮夭亡,此殊可惨”,祖晨一针见血指出“此乃婚姻不满意,抑郁成病”“呜呼!非天丧我叔也!……”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发出强烈控诉。厦门大学读书期间,因对校长林文庆竭力推崇孔孟之道的不满,和同学们多次开展了反抗活动,掀起了厦门大学的第一次学潮。
他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是顽强的。1932年初,祖晨来到青岛大学,领导地下党组织开展了“赴南京请愿团”等爱国学生运动。祖晨以记者身份参入其中,不断对革命学生宣传鼓劲,开展不懈的斗争,同时对没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加强领导,分析形势,根据活动出现各种苗头和问题,及时调整方法策略,增强斗争效果。活动同国民党对日本侵华行为不抵抗政策作了坚决的斗争,揭露他们反人民一面,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影响、培养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即使在济南监狱中,他也团结教育难友,开展学唱国际歌、集体“翻供”、识破伪装密探、集体绝食改善监狱条件等不屈的斗争。
他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是彻底的。在芜湖省立五中时期,祖晨就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憎恨。在校长刘希平的支持下,和同学们发起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会”,通电全国,揭露帝国主义传教士进行文化侵略的本质,得到了芜湖各界纷纷响应。为响应五卅运动,1925年夏,他在家乡,组织发起“芜油外交后援会”,开展系列抵制日货英货、反帝游行活动。1928年由宣城转移到上海,他团结进步作家,办报纸,写文章,加入反帝大同盟活动,期间,还十分关切家乡革命斗争,多次给宣城党组织邮寄反帝大同盟“学习材料”。1931年他来到济南,深入日营铃木丝厂、富士纱厂开展调查活动,编印工运指导组织和斗争手册,发动工人开展集体罢工,最后以工人涨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取得斗争胜利。
“对,掀掉它!”1927年冬,祖晨在油榨夜校和团山乡荀范村农协成立时说,“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压着比包袱更重的东西,那就是外国佬,和本国坏蛋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要想翻身过好日子,就得起来推翻它们”,“革命胜利后,到那时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住的是楼房、行路不用走……人在两地住、照样把话说”。与旧式革命不同,祖晨一直秉持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致力于唤醒民众,起来改造乡土、改变命运。
四、舍身为民,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比忠诚的精神
父亲祖永行从湖北逃荒来到宣城,为人诚实,特别能吃苦。从一个学徒工开始,他先后经营了竹器店、猪肉铺、砻坊、杂货店,由一个乞讨户变成一个收入十分不错的家庭,令乡人刮目相看。在父亲重视和姐夫帮助下,勤奋好学的祖晨不仅考上芜湖省立五中、厦门大学,还考上了留学日本公费生。这在当时十分难得,足以使他将来过上“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生活。但他认为“乱时富贵于我如浮云”“财贝子女,只不过是生活点缀罢了”,“家是我所恋的,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追随党和人民事业,走上了救国救民、艰险困苦之路。就连从县府领回的留学生200块银元补贴,他也一路上全部散发给穷苦百姓,表现出热爱民众、关心疾苦的一贯作风和高尚志向。
“干革命就有牺牲,望双亲千万千万看得开些……”。祖晨热爱生活,但他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人民的利益,以忘我的热情投身于革命事业。1928年春节,独立支部的深入活动推动了宣城革命快速发展,引起国民党恐慌,派出特务对他们实施抓捕。因机警的诓骗和邻居的帮助,祖晨才得以脱离,但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在上海找到党组织,不弃不离,继续革命工作。曾担任1931年到1932年青岛大学的地下党支部书记的王林,在《忆李春亭(祖茂林烈士)》一文中说,“两年间与上级党领导接头最多、最长的是李春亭(祖茂林)同志”,“中等身材,文弱书生似的”“消瘦,身子骨单薄”“剑眉突出,眼神很有威力,也特别机警。眉头一皱,竖起两道立纹,有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迈气概”“几个凉馒头、两片咸菜,这就是他一天的营养”,顽强的革命毅志和革命工作精神,深深地教育和感染着青岛大学的青年学生们。
1932年入狱,国民党反动派如获至宝,觉得他是个“大人物”,先用高官厚禄进行诱骗,不成便抽皮鞭、上竹杠、蹲铁笼、坐水牢等严刑拷打。祖晨对此毫不动摇,在无情、残酷的考验面前,始终严守党的秘密,保持了崇高的革命气节。狱中幸存下来的同志们后来回忆说,“如果他背叛了,我们全部都要牺牲了……”1933年8月18日清晨,他和8位难友齐唱着国际歌,大声向难友们告别,“同志们,难友们,这没有什么关系,革命的细胞是新陈代谢的,永远死不完的,好好干下去吧!”从容的走向刑场。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精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先烈回首应笑慰,挚旗自有后来人。像祖晨一样,很多革命先辈们并没有看到革命的胜利,但如他们所愿,“微力”最终汇成了“汪洋”。在党的带领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已逐步实现。时代不同,但责任相同。先辈们的精神是遗产和财富,永不过时;先辈们的初心是鞭策和激励,催人奋进。唯有学习理解、传承发扬,在谋求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使命道路上继续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才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告慰。
(作者郑生祥系宣州区档案局局长,徐永剑系宣州区档案局副局长)
革命 人物 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