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朱元璋镇守贵州而来,却因清政府统治腐朽而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为朱元璋镇守贵州而来,却因清政府统治腐朽而"分享给大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但在生活中却经常遇到许多陌生的民族。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被认定为单一民族,比如“穿青人”。他们本是跟着朱元璋南征贵州的中原汉人,却因清朝的腐朽统治而成为一个不被认可的族群。
宋元以来,随着中原王朝对西南边疆的不断开发,陆陆续续有汉人迁居贵州。明军平定云南后,朱元璋认为贵州的“霭翠辈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不能守也”,于是派傅友德、蓝玉和沐英进兵贵州。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为贵州修筑五条驿道,设置24个卫所和2个千户所,驻兵十余万人以震慑各级土司。为保证大军后勤供给稳定,明朝实行军屯制。军人无论大小均携带家眷,平时屯田、守城,战时奉命出征。
军屯制的好处是既不增加中央和当地的财政负担,又因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对贵州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土著反而成了少数民族。
明朝中后期,卫所制日渐松弛,军官勒索、压迫甚重,不断有军民逃离卫所。卫所军人逐渐减少,又加之他们平日里常以统治者自居,各族土司头人经常武装暴动,“摧毁屯堡之举层出不穷”,导致很多卫所不得不取消建制。
卫所中军人都为“父死子继”的军户,回到原籍只能被判以重罪,所以他们只能寻求当地土司的庇护。进入土司领地内生活,汉人免不了要接受少数民族的同化,但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最终成了高度汉化的“土人”。
根据现在穿青人族谱的记载,他们祖籍都是江西,因朱元璋的“调北征南”而“戎马入黔”。有一部分人的家谱则说道他们是陈友谅的后人,因躲避朱元璋的追杀,兵败后躲入贵州。他们为了区别于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在衣服的颜色上选择了“青色”。时至今日,贵州仍流传着“穿青穿蓝真汉人”的说法,这就是“穿青人”的来历。
穿青人成了夹在汉人官府和少数民族中间的过渡族群,每当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之间发生冲突和对抗时,他们总是努力寻求自保,但处境却始终尴尬。
一旦发生叛乱,中央政府惯于用“熟苗(汉化的苗人)”对付“生苗(未汉化的苗人)”。穿青人是逃兵与土著结合而产生的族群,在官府眼中,他们虽然保留了汉人的传统,但主动脱离中原政权的行为让他们不再被视为“汉人”。官府对他们只有利用,没有信任。同时因为投靠官府,穿青人又无法被土司所接纳。
清初名臣杨名时曾在奏折中明确指出:
清朝以及后来的民国,中央政府都实行了错误的民族政策,又加剧了三者之间的不信任,甚至是敌意。少数民族称穿青人为“穷汉人”,而汉人则称其为“穿青夷民”。
建国后,国家启动民族认定工程。由于是不同时期进入贵州的汉人,又完整地保留了汉人的文化和传统,所以国家并未将其认定为单一的民族,而是归入汉族。不过“穿青人”一词流传已久,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朱元璋 明朝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