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财政的崩溃:崇祯真的会理财吗?

导读: 于是他命人将穿过的衣服浣洗,整理好,下次接着穿,如此,一件衣裳要穿许久。有一次皇帝参加经筵,抬手之间,意外发现自己袍子的袖口居然破了,当时很是尴尬,皇帝一把捏住袖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大明财政的崩溃:崇祯真的会理财吗?"分享给大家!

《朱瞻基行乐图卷》商喜

1

崇祯十七年(1644),农历三月十九日凌晨,大明王朝最后一届皇帝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禁苑煤山。史载,崇祯帝死时,上着白锦绸夹蓝纱道袍,下穿白锦绸裤,脚穿绫袜。崇祯帝素来不太讲究服饰装扮,这次在人间最后一次亮相,他选择了通身素白的锦绸。作为大明的亡国之君,或许这是他为帝国殉葬的方式吧。

崇祯帝生前以节俭著称,喜简淡,不好繁缛的衣饰,这在朝野内外,众所周知。

要说土豪,皇帝肯定是天下最高级别的土豪,因为依宫廷旧制,凡皇帝的衣裳,无论内衣还是外袍,大都只穿一次。穿过即弃。也就是说皇帝穿的永远都是新装,那种洗洗、烫烫、收起来塞上樟脑丸子以便来年接着再穿的日子,可不是九五之尊的日常。

穿过即弃?崇祯帝看不下去了。实在是糟蹋东西。于是他命人将穿过的衣服浣洗,整理好,下次接着穿,如此,一件衣裳要穿许久。有一次皇帝参加经筵,抬手之间,意外发现自己袍子的袖口居然破了,当时很是尴尬,皇帝一把捏住袖口,将破处藏掖,但还是被负责讲经的讲官发现了。讲官对崇祯帝说:“衣服虽然破旧,但皇帝也不必尴尬,节俭是美德。”崇祯帝听了才转尬为喜。凡有关如何省钱的事,他向来听了都很高兴。

明际士大夫的服饰,原本都崇尚宽袍大袖,这或许是为了方便“挥”斥方遒。崇祯帝却觉得,这么宽大的袖子,太浪费布料了,便下令士大夫的袖子一律只准做到一尺五寸。于是,崇祯一朝,士大夫的袖子相比前朝,都瘦身了的。

过分节俭的人,往往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对钱非常敏感。他眼里看到的东西,永远与别人不一样。比如一只袖子、一只橱子,有的人看到的是款式,有的人看到的是适用性、实用性,但崇祯帝看到的,永远是钱。大到各项安邦经国的大规划,小到一碗元宵,凡经他过目的事务,都自动化为一笔一笔的账目。

崇祯帝有询问价格的习惯,这个特性宫里人都知道。有一回,他宠爱的袁贵妃添置了一只紫檀木纱橱,管事太监报价为700两银子。但太监太了解崇祯帝,知道他肯定要碎碎念,嫌贵,于是就跟袁贵妃诉苦说,本来对方要价1000两的,我好说歹说,说尽了好话,才为娘娘省下了300两银子,一会儿皇帝要是问,娘娘可别忘了。

后来,崇祯帝来了,果然一眼看见了新添置的紫檀木纱橱,果然问多少钱。袁贵妃想了想,自己好歹是个贵妃,1000两银子的橱子怕是也用得起吧,于是大着胆报价1000两。崇祯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围着这橱子,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研究了一个遍,最后故作行家地说:不错,我看值1000两,前些天皇后也做了个纱橱,也要1000两,但质量就不如这个。

2

论起崇祯帝这节俭天性,又还得从他的童年阴影开说。崇祯帝的童年阴影面积,由三个人合力组成。他爹(只做了一个月皇帝便驾崩的明光宗),他哥(那个爱木工不爱江山的明熹宗),还有一个便是大名鼎鼎的太监魏忠贤了。

崇祯帝从小母亡,自己也不受父亲待见,一直被随随便便养着,虽贵为皇族,平常百姓家的家庭温暖,他的童年是片刻也不曾享有。崇祯帝天性中有一种不安全感。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往往也会使一个人变得偏执,对一种他信赖的东西生出极端的占有欲。比如钱。

作为明熹宗唯一活着的亲弟弟,虽然年纪轻轻便受封亲王,住在勖勤宫,国库每年都要为这个小亲王拨出不菲的专项生活费用,但崇祯帝和哥哥之间原就很疏远,外加明熹宗成天倒腾木工,不问朝政,朝野内外由得魏忠贤把持,搞得乌烟瘴气,勖勤宫的生活费用自然也遭层层盘剥,最后落到小王子手上的,竟然没几个钱了。

由此,崇祯帝从小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他派宫里的伙计去宫外市集购买食物和日用品,因为宫内用度比宫外高出几十倍不止,他这个小王爷可用不起。伙计购物回来,他会一一询问价格,以至多年后,他做皇帝许久了,对宫外物价都门清。

有一年,崇祯帝突然想念幼时吃过的宫外市集的元宵,便派人去买。经管太监回宫,照例要给皇帝报账。现在元宵啥价?太监回说一两银子一碗。崇祯帝当然知道这个太监做了手脚,便故意感慨了一番,哎,这元宵涨价了,当年我在信王府时才不过三十文一碗呢。言下之意是,宫外物价我可比你熟悉,少来蒙我。

明熹宗喜欢钻研,做得一手好木工,有历史学者认为,如果明熹宗生在平常人家,说不定会成为一代了不起的匠人。同样,崇祯帝热衷账目,勤于敛财,如果他们没有生在皇家,没有肩负天命,这哥俩,一个做木工,一个管账目,生意一定风生水起,说不定现在我们又会多一个“中华老字号”。

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3

节俭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吝啬、守财奴,把钱看得死死的。崇祯一朝,所有大臣心里都知道,谁要是提议让崇祯帝出“内帑”(皇帝的私房钱),就会上皇帝的黑名单。

崇祯元年(1628),崇祯帝刚当皇帝不久,山海关外的两大军事重镇宁远、锦州的驻军,因为军饷长期拖欠,相继哗变。崇祯帝让户部出钱。户部哭穷,说没钱。这时有个叫刘鸿训的老臣,斗胆请皇帝出内帑,发往辽东救急。群臣附议。崇祯帝很恼火,觉得这伙臣僚都在算计他的钱。后来虽然为了大局,崇祯帝被迫拿出了30万(在原需军饷基础上打了四折),这个刘鸿训也因此上了黑名单。事后不久,崇祯在一起案件中,想了个办法把刘鸿训流放边地。

同样,欠(欠过)皇帝钱的人,崇祯帝更是一个也不会放过。

崇祯七年(1634),华亭(今上海淞江县)知县郑友玄通过考选,升为御史,但崇祯帝研究这人履历时发现,郑友玄从前曾经拖欠过金花银2900两。金花银属于皇宫内库,也就是皇帝的私房钱。竟然敢拖欠皇帝本尊的钱,即使已经还上了,也不行,这账还得算,不然以后大家伙都效仿他咋办。崇祯帝决定严办此事,以儆效尤,甚至不惜触犯众怒,罢免了六部尚书中资格最老、年龄也最大的户部尚书毕自严。

可见,一个人爱钱如命也罢了,如果爱钱如命,权力还很大,有时候后果是很严重的。

4

制造武器要钱,军饷要钱,赈灾要钱,镇压农民暴乱的军事行动要钱,招抚农民军首脑要钱……如此这般,明朝末年,帝国已千疮百孔,每一笔钱投进去都像落进了无底深渊,而朝臣的奏章,一本接着一本,每一本都在要钱。在众臣僚的“威逼”下,崇祯帝偶尔也迫不得已,拿出十万、二十万救急,但每出一次钱,崇祯帝的心都在滴血,就会把账记在大臣头上,就会想办法杀几个人出气。

相反,那些如何省钱的提案,崇祯听着就特别亲切。为了彻底平息农民暴乱,1639年,兵部尚书杨嗣昌给崇祯帝提出了一个增兵练兵计划。计划很好,崇祯帝很赞成,但需要至少400万两白银的经费。一听要这么多钱,崇祯帝就犯难了。怎么弄到这笔钱呢?这时候,一个叫薛国观的大臣给崇祯帝出了个主意:搜括官僚,逼京城那些豪门贵戚出钱。

崇祯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从一个叫李国瑞的人家里开刀,这户人家祖上和万历皇帝生母是亲戚,这些年依靠这个关系,攒了不少钱,肯定能榨出些油水。但李国瑞肯定不干,京城其他一些豪富也兔死狐悲,李国瑞之后,下一个就轮到他们了。于是大家伙想了个办法,趁崇祯帝最疼爱的幼子生病时,安插了人进宫服侍,在小王子的病床前装神弄鬼,说什么皇帝待外戚薄情,所以菩萨下凡惩罚皇帝,让崇祯帝的儿子都死掉。

小王子本来就病着,这么一惊吓更了不得,没过多久,果然死了。痛失爱子,崇祯帝心痛不已,也认为是老天在惩罚他,害怕厄运再降到其他王子身上,便再不敢提什么让皇戚出钱的话了,还把李国瑞好好安慰了一番。

不过,崇祯帝宫里宫外一系列“省钱”运动中,后果最严重的还不是间接导致幼子死亡的搜刮富豪提案,而是裁撤全国驿站。

崇祯二年(1629),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裁剪驿站。刘懋给皇帝算了一笔账,裁撤部分驿站能省下不少钱呢。省钱?崇祯帝眼前一亮,准奏。由此,全国多处驿站遭到裁撤。驿站撤销,驿站工作人员自然就失业,只能卷铺盖回老家了。据载,此次失业驿卒数以万计。

1629年,银川驿站裁撤,驿卒李自成只好回到陕西老家。其时西北连年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为了活下去,李自成不得不另外找了一份工作。他加入造反的队伍。其他失业的驿卒大都也和李自成一样,造反去了。

驿站裁撤事宜落定,经核共计省下银子六十八万五千两。这些钱明面上说是充作军费,但充来充去,最后谁也知道去哪了,崇祯帝更是一个子儿也没得到,却因裁驿站给自己弄出了一个叫“李闯王”的劲敌。

但崇祯帝到底不愧是一个理财能手,在帝国到处都需要钱补窟窿的穷景荒年,他在位17年,攒下白银3700多万两,另外还有数不清的黄金珠宝。

数年后,李自成领军攻下紫禁城时,用了老大的劲,请了四十多辆车,才将这批金银珠宝运走。相比这么大一座金山银山,当年裁撤驿站省下的区区69万两,连零头都算不上。

END

大明王朝 崇祯 皇帝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