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18:谁为斐迪南大公陪葬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请回答1918:谁为斐迪南大公陪葬"分享给大家!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因为它生于不义,所以自当死于耻辱。”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于巴黎和会开幕式)
当一战的硝烟散去之后,奄奄一息的欧罗巴列强们挣扎着起来环顾四周,四年之中欧洲大地已经为斐迪南皇储流干了鲜血,现在大地之上最珍贵的四顶皇冠(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同样要为皇储陪葬。
俄罗斯帝国篇
一战的枪声还没有停止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冠就已经落地了,尽管它看起来是四顶皇冠之中最坚固的。然而列宁说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在法国巨额贷款的诱惑下,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还没有完成全国总动员的情况下,拖着这个步履蹒跚的农业资本主义大国强行开辟东方战场。
作为战争中唯一亲自担任本国军队总司令的君主,尼古拉二世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在沙皇的指挥下,损失了两百万军队后,俄军从波兰到乌克兰再一路“高歌猛进”到波罗的海,后面就是彼得格勒(首都)了。
战争的失败导致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拒绝听从关于事情严重性的警告,他要求军队立刻平息骚乱正如1905年革命一样。局势的发展却超过了沙皇的想象,短短几天之后幕僚告诉陛下他应该退位。尼古拉二世有儿子,但是显然13岁的阿列克谢皇储并不能承担这样的重担,沙皇希望他的弟弟米哈伊尔大公能够接受皇位,而大公现在只想逃离这艘即将沉没地破船。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此终结,七拼八凑的俄罗斯临时政府勉强成立。
从退位的第一天起尼古拉二世就只剩下一个念头——带着全家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他希望能够去英国投奔自己的表哥英王乔治五世,然而害怕革命的火焰蔓延到自己乔治五世(尽管后来他为自己的这个决定而后悔)拒绝了他的请求。从俄罗斯帝国脱胎而出的临时政府将沙皇一家安置在亚历山大皇宫,以后又担心皇室的安危,决定将他们迁往俄国内地的托博尔斯克,当时的政府或许曾经尝试为皇室建立符合皇家地位的生活环境,然而直到最后一刻也只是一纸空文。
亚历山大·弗多洛维奇·克伦斯基
俄罗斯帝国灭亡了,但是临时政府却还在继续作战,这依然令德皇心中惴惴不安。1917年德皇的专列为俄国人送回了他们的革命导师列宁。革命的力量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布尔什维克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克伦斯基本人跑了出去并一直苟到1970年。
尼古拉二世就没有那么好运了,革命后,尼古拉二世家族被布尔什维克军队逮捕,囚禁于叶卡捷琳堡伊帕切夫别墅。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们在一起的仆人近10人被集体处决。
德意志帝国篇
丘吉尔说过威廉二世只知道“昂首阔步,装腔作势”。
1917年尽管对俄国的春季进攻取得了成功,但是到了1918年夏,甚至连军队的领导人都感到战争失败已成定局。陆军统帅部这时感到把政权移交给文职政府的时候已经到了。因此,在1918年10月成立了一个新的文职政府,由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任首相。面对剧烈的国内动荡,这个政府推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经常被描述为“最后一次自上而下的革命”,即为挽回帝国的部分信誉而作的一次孤注一掷的尝试。
马克斯·冯·巴登
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包括:政府向国会负责,武装部队由文职政府控制,废除不公正的普鲁士三等级投票制。在民主派眼中,这些旧制度的废除,连同其他改革,是一大进步。但马克斯·冯·巴登亲王的政府却在一个问题上失败了:不管人们怎么劝,倔强的威廉二世始终拒绝退位,换言之,他拒绝为德国的失败独自承担责任,不愿意体面地离开政治舞台。
到11月初的时候巴登政府已不再可能控制事态了。10月底发生在威廉港和基尔港的水兵兵变引发了遍及全国的起义,终于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了。11月8日,一个名为“自由邦”的共和国在巴伐利亚宣布成立。德国的战争努力显然失败了,当局的权威迅速瓦解,罢工和街头内战的威胁正在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
11月9日,马克斯·冯·巴登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试图通过电话与已逃离动乱中的柏林的德皇取得联系,但始终联系不上。威廉二世此时正在比利时斯帕的德军总部,暴乱令他十分惊讶,不知应否退位。不过,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称号,仍可保留普鲁士国王的身份。
保罗·冯·兴登堡
到了中午,慌乱中的巴登亲王自作主张地宣布德皇退位,并把威廉二世的两个头衔一并废除。亲王得知只有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国的局势后,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后辞职,并宣布任命艾伯特为新的文职政府的首脑。此外,德军总部首席参谋总长鲁登道夫辞职,由威廉·格勒纳接任。格勒纳向德皇保证在元帅保罗·冯·兴登堡的统领之下,德军会撤回德国但不会镇压革命。因此,德皇只好退位。威廉二世已经失去最后的支持者,就连兴登堡这个一生拥护皇帝的将军,也只能劝威廉二世退位。
1918年11月8日,革命前夕帝国政府派出的代表团来到贡比涅森林的雷通德车站,向福煦元帅宣读了停战协定,被福煦元帅拒绝了,他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限72小时内答复。11月11日,新的共和国政府正式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德意志帝国在由它挑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11月10日,威廉二世流亡到中立国荷兰。巴黎和会后,威廉二世被定为战犯,但荷兰的威廉明娜女王无视协约国要求,拒绝引渡他受审。威廉二世凭着与女王的交情,在多伦一座小城堡度过余生,他此后再未踏入德国,尽管他终身没有放弃自己的头衔,但伟大的霍亨索伦家族再也不能染指皇位了。
奥匈帝国篇
伯父斐迪南大公遇刺,以及1916年11月执政68年之久的帝国长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突然去世,令皇帝卡尔一世本不得不在风雨飘摇中登上皇位。
1917年卡尔开始秘密接触法国进行和平谈判,然而1918年计划泄露,使奥地利落到了很窘迫的地位。在国内,哈布斯堡君主国正在分崩离析,1917-1918年冬天爆发罢工浪潮,群众骚乱不断加剧。1918年1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协议”,倡导奥匈帝国各民族独立。10月14日,卡尔一世召开皇家议会,接受十四点协议,同意建立有各民族自治政府的联邦制国家,但改革很快失去控制。
伍德罗·威尔逊
10月18日,威尔逊拒绝奥地利的和平呼吁。10月26日,卡尔一世退出与德国的同盟;但是,10月28日,在布拉格宣布建国的捷克斯洛伐克敲响了帝国的丧钟;10月29日,克罗地亚宣布与塞尔维亚联合。卡尔一世的联邦制改革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马扎尔贵族的抗议,后者认为这是在修改1867年妥协案,于是他们宣布该妥协案无效,匈牙利退出二元君主国,奥匈帝国这个协商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
11月3日,哈布斯堡当局签署了停战协定,不过到此时,这个君主国基本上已不复存在了,哈布斯堡王朝甚至在维也纳也不受欢迎。11月11日卡尔一世宣布正式放弃参与任何政务,但不会放弃皇位。然而次日,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曾经统治奥地利的巴奔堡家族的红白红三色旗取代了奥匈帝国的“双王冠”旗。以奥匈帝国为简称的“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正式终结。卡尔一世也被迫拖家带口离开维也纳。 1919年3月流亡瑞士,4月奥地利议会宣布废黜卡尔的皇位。
1921年卡尔两次试图在匈牙利保守派人士的帮助下重新戴上圣史蒂芬王冠,但因未获得匈牙利摄政霍尔西的支持未果。1922年卡尔因肺炎在葡属马德拉群岛逝世,年仅34岁。哈布斯堡这个传承自中世纪的怪物终究难逃一死。
奥斯曼帝国篇
1918年7月3日,苏丹穆罕默德五世去世,穆罕默德六世继位。与前任不同,他对政治很感兴趣,也生性多疑,有传言称,即使在皇宫,他都在口袋里装一把手枪。
1918年9月15日,英军开始在巴勒斯坦发动进攻,协约国也在保加利亚战线发动猛烈攻击,并撕开一个大口子。9月26日,在意识到局势已经没有任何希望时,保加利亚投降乞和。29日,停战协定签署,保加利亚战争结束。从那时起,奥斯曼帝国的前景变得更加糟糕,因为保加利亚战线是他们整个西部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这道防线,协约国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从色雷斯打到伊斯坦布尔。10月4日,奥斯曼帝国、德国和奥匈帝国请求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做和谈的调解人。同一天,大维齐尔(宰相)塔拉特帕厦向苏丹递交了辞呈。
穆罕默德六世
同盟国为了求和,请求威尔逊总统做调解人。美国总统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并表示,这些国家建立民主制度而不是军事和独裁政府将会更加有利。这种回应动摇了这些国家的统治根基,其国内人民早已对长期遭受的巨大而毫无意义的战争灾难深怀怨恨。德国、保加利亚、奥匈帝国这些国家政府开始迅速倒台。帝国崩溃,共和国随之建立。很显然,这些选择对于穆罕默德六世来说都没有吸引力。他自我安慰说,自己在战争结束之前几个月才继位,所以不该为奥斯曼帝国卷入战争及其后果负责。
1918年10月30日,帝国政府与协约国代表英国签订《穆德洛斯停战协定》,并被迫交出了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奥斯曼帝国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协定签订后不久,1918年11月13日占领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占领君士坦丁堡及肢解帝国的《色佛尔条约》签订使得土耳其国民运动兴起,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下土耳其取得独立战争获胜,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为了世俗化的推行,1922年11月1日,凯末尔宣布苏丹制被废除,穆罕默德六世于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也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且被驱逐出境。直到50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1926年,穆罕默德六世在意大利孤独地死去,他留给后人的遗言是:“我最大的哀伤不是退位,而是离开祖国。”
参考资料:《俄国史》、《俄国十月革命》、《德国通史》、《奥地利史》、《匈牙利简史》、《奥斯曼帝国史话》
END
商务合作:Tel:15117934836 762993961
革命 人物 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