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当年艰辛,更惜如今幸福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难忘当年艰辛,更惜如今幸福"分享给大家!
人老了易怀旧,因为这是生活的沉淀,也因为是一种人生的回顾,更因为是一种人生的责任。现在我们生活好了,物质和精神都很享乐,但不能忘记过去,这是一种传承的需要。童年生活的点滴在心中难以磨灭,以至于不写欲罢不能。
漂亮的书包
我上小学时,那时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许多小伙伴没有书包,上学时手里拿着两本书,一块石板(用来书写,相当于本子。)一枝石笔,(相当于粉笔)。
我的家境也同村人无异,我同样买不起书包,但妈妈是个手巧的人,她用很小的布块给我拼凑了一个书包。一个小正方用四块三角形的碎布缝成,然后连接成片,针针线线也不知花费了母亲多少心血!上学时,我终于有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挎在肩上无比自豪,引来许多小伙伴的羡慕,那目光中说明了一切。
物尽其用
小时候,物资匮乏,因此也逼得人们能做到物尽其用,绝不肯浪费一点。
一、二年级,大多用石板写字或做算术。家里特别困难的,连石板也买不起,只能拿一块瓦片,就是那种弧形、平滑的瓦。一般到了三、四年级就要用本子啦。那时的我们可会过了,一个本子三用:先用铅笔写,再用钢笔在上面覆盖写,最后用毛笔在上面练字,这正应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句话。那时一枝铅笔成年用,铅笔尖一般不削,因为那样容易折,用时不断转动,用那棱角写出细线条。那时的铅笔人人都视为宝贝,谁要是给你把铅笔弄到桌下跌断了铅条或是给你把笔尖弄折,那都会哭鼻子,还要到老师面前告你一“状”。
那时的我们,不光视笔、本如金,就对那课本也是珍爱有加,当然也有个别皮的,到了期末书已成“花卷”。特爱护的也有其人,邻居的那位,尽管学习不强,但爱护书本那可真令人叫绝。他拿、放书本,总是小心的一只手撑开书包口,另一只手把书本平整拿出或放入,学期末,他的书本仍是崭新。
“赶山”
我们这里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日举行大型山会,人们说是去“赶山”。小时,农村里大人们忙于生计,对孩子大多无暇多顾,再加上当时信息闭塞,眼界太窄,农村的孩子也显得特别呆头呆脑,你看,现在的小孩,哪个不是伶俐可爱?小时尽管大体知道“赶山”和赶集差不多,但因为一直没捞到赶山,因此对这赶山心中充满了好奇,难道是在山上吗?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时,那天是星期六,老师们下午都要去开会,临走时,老师一再嘱咐我们不准私自去赶山,可等老师走后,大家的心立时活了,都想趁机去赶山,嘀咕了一会儿,有几个胆大的带头跑出了教室,大家也一窝蜂地跑了出来。那是的山会设在县城边上的一个大沙滩上,往东南方向只有一座漫水桥。大家跨过桥,立刻眼睛便看不过来了,大沙滩上人山人海,叫卖声,锣鼓声,声声入耳;各色小吃,随风飘香,味味入鼻;马戏,杂耍,样样入目。我们大多口袋拮据,顶多装着几毛钱,大家随着声,顺着味,看着景,逐渐消融在这热闹之中。
当然,累了腿,开了眼,解了馋,最后也要挨上老师一顿剋,甚至带头的要挨上一顿揍。
过年
过年是中国人的盛大节日,留给人们许多欢乐和幸福的记忆。年少时的年也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年前,人们为过好年而奔忙,对于许多人来讲,那是一个“关”,因此叫“年关”。“过年”是告别旧岁,企盼来年,享受一下生活,放松一下身心。“送年”是送走过去,迎接新年,希望风调雨顺,新年吉祥如意。
说起小时过年,留下许多苦涩的记忆。先说这“穿”吧。那时过年并买不起新衣服,于是乎,人们自然有妙招。那时穿的都是一色的自缝的土式棉衣、棉裤,穿了一冬没衣可换,于是在穿冬装时,有的把上身套一件旧的大衣服,下身缝上一些破布,过年时脱下旧衣,拆去破布,变成一身新衣。再说这“吃”,那时一年到头难以吃上顿白面和猪肉,为了面子,人们也有妙法。馒头大多里面是地瓜面或黑面粉,外面包上一层白面粉,这吃和穿,那叫一个“表里不一”呀!当然说到这“吃”,又叫人有点不好意思,平日吃不到白面和猪肉,过年终于算是可以放开肚皮了,因此个个吃得伤食严重,甚至于闹肚子,光有你想不到的,可没有做不到的。但这“年”又得太快,从除夕夜到送年,年过完了,立马又得吃那难以下咽的地瓜干。
过年图吉利,送红包,收压岁钱,在现在根本不叫事,这数额也难以确定,但我年少时对这事几乎没印象,但却记一件尴尬的事。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年舅舅在我家过年。不知那根神经出了错,午饭后,我在门口和舅舅玩,我开口向他要压岁钱,他立时窘得红了脸,吞吞吐吐地说:“我……我……那有钱呀……”为此事,我多年来都心留不安,舅舅有钱,岂会来我家过年呀!
年少的事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难以忘却。正逢春节来临,抚今追昔,昨日如梦,今朝天堂,步步高,节节甜,追思,感受,感恩,更加企盼中国梦的实现,让过去的困苦不再,让中国得以傲立世界东方,人民幸福安康。
2019年1月13日(原创)
作者李仁龙(天水),山东莱西市人,1954年出生。中师学历,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近四十年。
母亲 妈妈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