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写作到虚拟现实——解码《人生算法》的N种未来

导读: 《人生算法》作者、科幻星云奖与银河奖得主陈楸帆,创新工场CTO兼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长王咏刚,中华电子游戏研究协会理事刘梦霏三位嘉宾到场,与读者畅谈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从AI写作到虚拟现实——解码《人生算法》的N种未来"分享给大家!

文/龙钰涵 编/任慧

AI,VR,人机交互写作……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那些几年前我们还无法想象的场景,转眼间成为现实。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虚拟与现实、未来与当下的壁垒,在努力接受并适应新技术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迅速应对技术带来的社会与认知结构的变化。

科技不再是单一服务于人类的工具,而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有可能改变未来的走向。1月19日下午,中信书店举行了主题为“从AI写作到虚拟现实——解码《人生算法》的N种未来”的新书分享会。《人生算法》作者、科幻星云奖与银河奖得主陈楸帆,创新工场CTO兼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长王咏刚,中华电子游戏研究协会理事刘梦霏三位嘉宾到场,与读者畅谈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探讨人类命运的N种未来。

陈楸帆、刘梦霏、王咏刚在新书分享现场

在新书《人生算法》中,陈楸帆加入了“人机交互式写作”的方式——通过与人工智能程序“陈楸帆2.0”对话,和AI共同完成了一次创作。在新书分享会上,程序的编写者王咏刚向读者介绍了创造“陈楸帆2.0”的详细过程。王咏刚认为,AI对作者风格的模仿让人惊讶,但其写作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人类的逻辑要求。但是,可以预见,AI的出现与应用,将愈发模糊各学科、各领域的界限;在文学领域,AI将更多地参与到“交互式”写作的模式中,被应用到文学评论中——可以说,“人类最后一个独立写作的纪元”已经到来。

AI的出现,特别是AI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涉及“作者性”(authorship)的问题。游戏的研究者、更是资深游戏玩家的刘梦霏提到,文学与游戏都具有一种共通性,即文学作品与游戏的完成,并不是由某一特定的作者独立达成的,它需要玩家,或者说写作者、讲述者、阅读者等的共同参与。

文学同游戏一样,是一种在单独的“场”中进行的活动,可被视作一种广义上的“游戏”;好的游戏也是“一种高级的、带有互动感、沉浸式的文学样式”(陈楸帆语)。技术的更新,使游戏和文学在“交互叙事”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浸入式的游戏体验与交互式的文学创作,也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在这个意义上,陈楸帆《人生算法》中的“AI与人类共同创作”,也是一种“游戏化”的小说形式与文学尝试。

“科幻小说并不一定承担着科普或者一定要在科学事实上像教科书、像论文一般精确的要求和束缚,它更多是在想象力上去解放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提供给我们对未来N种可能性的解读方式。”陈楸帆指出。

在或远或近的未来,AI或许将作为人类照见自身的“他者”,与我们共同参与一场相互博弈的交互式“游戏”,共同创造未来未知的N种可能性。

《人生算法》,陈楸帆,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

内容简介:

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AI技术不再是单一服务于人类的工具,而将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科技发展刺激着文明进步,也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认知结构与生命历程。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疯狂”与“日常”,都将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被颠覆、重构。 男性代孕、冬眠技术、爱情图灵测试、记忆删除、意识上传、恐惧机器……6篇小说,6个概念,6种未来。《人生算法》直击当代人面对科技发展的核心焦虑,在或近或远的未来,人类正面临的和可能遇到的挑战。

作者简介:

陈楸帆,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及艺术系,科幻作家、编剧、译者。曾多次获得星云奖、银河奖、世界奇幻科幻翻译奖等国内外奖项,作品被译为多国语言,首位在欧美科幻杂志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代表作有《荒潮》《未来病史》等。

评论 科幻 文学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