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过度奖励教师,是教育的灾难

导读: 如果没有职称和奖励的激励,就会出现“德西效应”,大量的老师不愿意教学,比如应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和晋升职称无望的中级教师,他们几乎对教育教学丧失了兴趣,而且其他的追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虹野:过度奖励教师,是教育的灾难"分享给大家!

虹野:过度奖励教师,是教育的灾难

文/虹野

教师,在国人的心目中一直都具有至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谓是深入人心。长期以来教师的神圣化把教师塑造成为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低收入,高要求”,“君子固穷”似乎应该成为教师的标配。即便是目前提高教师收入呼声日益高涨,但更多的则是以“奖金”的方式进行。

奖励,在教育中并不罕见,我们见过以升学率奖励教师的情况,也见过以其他“绩效”的形式来“奖励”教师的情形。这里暂且不讨论教师收入合理性的问题,我们先讨论“奖励”教师成为常态的时候对教育的危害。

如同标题,奖励教师,会给教育带来灾难。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能应该意识到教育目前已经在灾难中了。而带来灾难的正是“奖励老师”的方式。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也是心理学中著名的“过度理由效应”,也称为德西效应。在德西效应中,认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在80年代,教师除了基本的工资收入之外,奖励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和认可,很少有太多的奖励,也没有职称评定。90年代以后,教师的奖励开始和升学率以及分数挂钩,后来和职称挂钩,而奖励又是职称不可或缺的条件。开始大多数老师都把职称、荣誉当做是对自己教师生涯的认可,随着时间的发展,“奖励”和“职称”作为控制和管理教师的工具在教师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越来越大,追逐职称和奖励逐渐代替教师工作的初衷。很多教师并不在乎他的行为是否符合“教书育人”的规律,也不在乎是否“学高为范,德高为师”,他们追求的是“职称”和“奖励”。如果没有职称和奖励的激励,就会出现“德西效应”,大量的老师不愿意教学,比如应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和晋升职称无望的中级教师,他们几乎对教育教学丧失了兴趣,而且其他的追逐“奖励”和“职称”的人则被评奖和评职称的条件所控制。

比如不少地方把校长和教师流转、班主任当做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来诱导教师去支援其他地区教育或者担任班主任。

日前在北大基础教育论坛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来的八个面临挑战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素质能力不胜任”。可见长期的以“奖励”为手段的激励手段使得教师群体产生了“过度理由效应”,被动的接受外来的控制进行教学,而没有主动去研究学生和教育教学规律。这使得国培、省培轰轰烈烈,而教师们无动于衷,无他,国培没有“奖励”尔。

当然,在北大基础教育论坛上,毫不讳言提及了“管理机制不顺畅”的问题,而以“奖励”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机制肯定是不顺畅的“罪魁祸首”,过度依赖“奖励”督促教师工作已经产生了“过度理由效应”,当前的教育生态以及学术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证明过度“奖励”给教育带来的灾难了。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班主任 学术 教师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