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思英语丨爸妈越忙孩子越闹!没有同理心的孩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瑞思英语丨爸妈越忙孩子越闹!没有同理心的孩"分享给大家!
正题开始前,咱们先来看一下Lily家发生的2件小事……
Lily家里有两个孩子,而弟弟因为调皮,经常招来爸妈的吼骂和惩罚;相比之下,哥哥则显得相安无事。时间久了,邻居们很好奇,这对家长怎么这么偏向哥哥呢?
有一次,Lily和邻居聊起她的两个孩子,就说她家大儿子特别有眼力,看到爸妈累了或心情不好时,就不再死缠烂打地提什么要求,而是自己安安静静地看书,等到爸妈得空、心情好的时候,再提出自己的要求。
但是弟弟却恰好相反,特别没有眼力,经常在父母非常紧急的赶工作或者不愉快的时候,缠着父母要这要那,最后只能招来父母的呵斥。
还有一次,下雨后,孩子们一起淌水玩,一个男孩子不小心掉进水里,摔了满身的泥巴。这时候,有的小孩过去帮忙,有的小孩笑得前仰后合。
在看到小男孩要发脾气时,那些嘲笑他的小孩赶紧闭嘴,或者一溜烟跑了。只有弟弟,一边吐舌头一边做鬼脸,还沉浸在嘲笑小男孩的快感中。结果可想而知,他被小男孩“胖揍”了一顿……
事后,弟弟哭丧着脸找Lily诉苦,Lily哭笑不得。Lily很奇怪,同一对亲生兄弟,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可以说,弟弟之所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是因为他无法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即缺乏同理心。
壹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有同理心的孩子,通常能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比如说,他看到没有人陪xxx玩,他会察觉出xxx不开心,会过去安慰xxx,并陪xxx一起玩。
心理学家们发现,拥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也能读懂别人的情绪,进而能更尊重别人,同时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而同理心低的孩子,不仅容易受到伤害,还容易伤害别人。
2019年,荷兰学者的一项大型研究就表明:较低的同理心和较多的攻击行为相关。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内在世界那些不能及时被同理的情绪,最有可能被压抑和隔离,然而,这种被压抑和隔离的情绪并不会消失,它会渐渐地变成对自我的攻击。有一种心理理论认为,成年的抑郁症,就与曾经未被同理的情绪有关。
可见,有没有同理心,不仅仅决定着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成功,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而且还能深入的影响到一个人的内在健康。
贰
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1、多与孩子讨论情绪与感觉
当孩子看到父母抱年幼的弟弟或妹妹时,有时会出现嫉妒的情绪和行为,父母若没有适当处理及安抚,总是解读为孩子在生气,可能会造成孩子无法区分忌妒与生气的差异,导致日后孩子在感受他人情绪时,出现错用的状况。
因此,父母平常可以多与孩子讨论、沟通,帮助孩子区分各种情绪与感觉,同理心的表现过程必须先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接着解读对方的情绪,最后才能产生同理的行为。
2、父母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道理说得再多,都不如父母以身示范来得有效。
现如今许多父母都成为“低头族”,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从而忽略了亲子间的亲密互动,当孩子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却遭到漠视时,孩子的情绪便会在呈现出起伏与不安。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怎么可能将心比心的同理他人呢?
3、从游戏中互动,学习同理他人
有些小朋友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因此父母不妨透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例如:孩子在与玩偶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时,借由不同角色之间的彼此对话,使孩子有机会转换不同角色,并练习以他人的立场表达感受。
除了角色扮演游戏,父母也可以运用绘本帮助孩子标示感觉。
4、多让孩子接触人群
父母应多让孩子与人群接触互动,从生活中累积同理的经验。
比如,平时带孩子到公园玩乐,当孩子观察到其他小朋友因玩不到游乐设施而难过时,父母便可以帮孩子描述感觉,借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绪。如此一来,当孩子日后遇到类似状况,就能运用过往的经验,进而展现同理行为。
5、积极倾听,换位思考
沟通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前提,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说话,并积极倾听,才能够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为有效沟通做好铺垫。
Professor说: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Robert Waldinger说:“Over and over in these 75 years,the people who fared the best were the people who leaned into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with friends and with community.(过去75年里,那些和家庭、朋友、邻居都维持有美好关系的人,最幸福。)”
同理心直接影响着个体与外界的融洽关系:有同理心的人,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与信任,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而一个没有同理心的人,很容易漠视他人的需求,甚至嫉妒别人的幸福和成就。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便是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爸爸 游戏 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