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书河上亭壁》(其四)鉴赏

导读: 书河上亭壁(其四)[宋]寇准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消时。寇准的人生差不多是以“澶渊之盟”为界的,成由它,败亦由它,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宋诗《书河上亭壁》(其四)鉴赏"分享给大家!

书河上亭壁(其四)

[宋]寇准

暮天寥落冻云垂,

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

浅山寒雪未消时。

寇准的人生差不多是以“澶渊之盟”为界的,成由它,败亦由它,在此之前的贬谪更像是政治上的磨练,在此之后才是他人生低谷的真正开始,所以他的诗风也就呈现出两种颇为不同的艺术质感了。《书河上亭壁》其实是四而为一的组诗,从小序“予顷从穰下,移莅河阳;洎出中书,复领分陕。惟兹二镇,俯接洛阳,皆山河襟带之地也。每凭高极望,思以诗句状其景物,久而方成四绝句,书于河上亭壁”可以看出,它分别记录了“河阳”、“分陕”这两个地方的春、夏、秋、冬之景,同时也可以看出这四首诗的创作时间跨度不短,集合了两次遭贬谪的经历,一是咸平元年(998)的“徙河阳”,二是景德三年(1006)的“知陕州”,但一并写到黄河亭壁上应当是后者,这里选取的是冬景。

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于一个“望”字,“望”是远看的意思,这句诗指的是“一望见高耸的亭子想要下来竟变得迟缓”,它是一个缺少主词的句子,根据题意,因为诗人彼时站在亭子上不可能有如此视角,那么主词就只能是第一句的“冻云”,冬日里天干无风,凝云不流,故而给人这样一种观感。王国维曾解释诗词中的“无我之境”,指的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主观的情感态度完全消融于物,没有自身的痕迹可求,此处就很有这种意味——“望”应该是诗人的,“靠着水岸的那几座村子谁能够画得出来,低矮山上的雪还没有到消的时候”,却最终成了“冻云”的作为,主体消失了。

相比于春景“惆怅河桥酒旆风”、夏景“却爱野云无定处”和秋景“独凭危槛思何长”主体的直接介入,它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阒寂无人的。在前三首和第四首之间会出现如此明显的风格变化,说明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在进行艺术创新,而是他的人生一定经历了某种大起大落,其情感终于由外露而走向内敛,从强调主体性而走向消灭,直到“无我之境”的完成,故而这首冬景又何尝不是诗人真正人生意义上的呢?

冬日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