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鲜卑族“难国”遗址考察记

导读: 作者:那晓辉丁丁哥博客论述的自从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发现了“嘎仙洞”的北魏石刻《祝文》,古代鲜卑族的祖源成了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不过,如果真的以为鲜卑族的祖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古鲜卑族“难国”遗址考察记"分享给大家!

作者:那晓辉

丁丁哥博客论述的自从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发现了“嘎仙洞”的北魏石刻《祝文》,古代鲜卑族的祖源成了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不过,如果真的以为鲜卑族的祖源就在“嘎仙洞”,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新历史观的卫星地图考古研究发现,在嘎仙洞之前,鲜卑族的确切痕迹是在陕西的合阳县附近,这方面现在是有硬证据的。

很久以前,郭沫若先生在谈论湖北秭归的“归国”时曾经说过,在四川与湖北交界的地域附近,可能存在一个叫“难国”的古国,而新历史观的卫星地图考古在追寻“难姓”的线索时,真的在陕西渭南市合阳县附近发现了“难国”的遗址,这个遗址的显示非常清晰,一共有聚堆的10项与“难”字相关的原始地名,包括:“护难村、护难寨、北护难、东护难、南护难、护难凸、北护难河、南护难河”等。从卫星地图上看,“难国”亡国后的痕迹有一支是在往南走避,因为在合阳县南边不远的蒲城县,还存在着“护难村、北护难”的地名,而且在这个方向上,还散落有其它带“难”字的地名,这个痕迹从陕西到四川到西藏到中印边界,四川甚至还有“难江”“难江县”等较大的地名,只是后来将“难”改成了“南”,南充市可能也是“难”,因为四川等地有多个“难冲”,“难国”向南的痕迹在昌都附近有一些转而向西,昌都有很多带“难”的地名,这个痕迹一直往西散落往中印边界。

按照丁丁哥的指点自己去合阳县甘井镇护滩村考察,现在的8个带难的自然村,是建国以后从原来古护难村迁出的居民,现在的古护难村已经没有居民了,分散在8个居民点的居民大部分都姓赵、王、张、李,民族全部是汉族了,古鲜卑族的历史迹象一点也没有了。自己在遗址上考察了一天时间,没有发现有大的价值的历史证据。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