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家长反思:我们的孩子为何自卑且有重度拖

导读: 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北美教育给我最直接的触动是对孩子的尊重。由于自古没有这样的观念,“尊重孩子”对中国父母来说,更算一个教育新理念。 加拿大的观念中,孩子不是父母的附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华裔家长反思:我们的孩子为何自卑且有重度拖"分享给大家!

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北美教育给我最直接的触动是对孩子的尊重。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儿女。他们通过你而来,但并非源自于你,他们与你相伴,但是并不属于你。”

——纪伯伦

多年前我翻译这句诗时,并不解其中深味,直到来到加拿大后,才充分领会。

对孩子态度差异,源于观念差异

中加两国对待孩子的态度的差异,首先源于一些观念的不同。

《小别离》电视剧真实地反映出当下国内的教育现状

中国讲究孝道,现在还有不少父母喜欢让孩子学《孝经》,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的不容易,对父母的生养之恩要铭记在心。

我们常说,怀胎十月、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多么不易,孩子天生下来的原罪似乎就是欠父母的。

因此,让中国父母理解孩子不属于我们真是不大容易。

而西方的普遍意识是: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养育孩子也是个享受做父母的过程。

另外,按照梁漱溟先生的研究,西方由于信仰基督教,重视神与人的关系,父母和子女的等级意识弱,更平等。

中国自古是家族社会,重视辈分,人与人之间没有边界意识,只有天然的长幼尊卑的秩序。

中国式教育辅导

在这样的观念前提下,中国父母对“尊重孩子”这个概念相对陌生。由于自古没有这样的观念,“尊重孩子”对中国父母来说,更算一个教育新理念。

加拿大的观念中,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是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不会拿孩子去比较、装点面子。

而国内很多父母是用对比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你怎么不如谁谁谁;隔壁谁谁谁那么笨,考试都比你好。

或者用被他人笑话的角度来教育孩子——你这样做,别人怎么看你;你这样做,别人会笑话你;

你穿这件衣服,会被人看不起;你做这个工作,给家里丢人;你和TA结婚有辱门第等等。这种比较,显然是不尊重。

温哥华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自己乘公交车上学

而加拿大不仅不会这样比较,还会尽量保护隐私,不造成比较的可能。比如学校成绩从来不排名,成绩单不突出分数,成绩单甚至都不让其他同学代领。

在加拿大,父母也没有希望孩子养老;孩子出于爱而照顾父母,而非责任义务。

子女成年后,和父母相对独立,双方互不干扰,互相尊重彼此的界限。

从孩子是否读大学、读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和谁恋爱、是否要孩子、要几个孩子等等,父母都不会干涉。

子女也不会干涉父母的离异、再婚。

放手是最大的尊重和爱。

骂声中长大的孩子很难建立自尊

加拿大的成年人对孩子说话非常礼貌。加拿大人的礼貌是全世界出名的。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是下意识用语,频繁到简直防不胜防。

甚至公交车坏了,前面的电子屏对外打的都是“SORRY”。这些听起来像笑话,但是他们对孩子说话的礼貌程度,刚来时真是让我感动到要落泪。

加拿大夏令营

老师和孩子说话,从来没有呵斥,也没有冷言冷语。我的儿子迪迪刚上学时,英语不好。

有一天和我说,听不懂,老师不让问。我很奇怪,带他早晨去教室见老师。

老师听了之后,发现是迪迪误会了她的意思。

她对迪迪表现出极大的歉意、怜惜,对迪迪这两天由于语言不通受到的委屈非常难过,连连和迪迪say sorry。

她的sorry不止是对不起,更多是同理心。

一个在谩骂呵斥声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有完善的自尊。

有的朋友和我争辩,他们认为打骂教育好,认为没有打骂难成方圆,我说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后不在乎尊严,你可以尽情打骂。

在国内,领导批评下级、父母批评孩子、老师批评学生时,后者是绝对要低眉顺目的。

而这里,任何人之间的对话都就讲究目光接触。

迪迪有个老师和学生谈心时,学生坐在椅子上低头不肯看老师,老师就蹲在地上,仰着头看学生,以此达到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一方面是表达尊重,另外也是看对方对谈话的接受程度。

加拿大老师和学生说话时,不会有太重的词,更不会有否定、侮辱性的语言,就算是命令,也会用Please,只是语气严肃一些。

运动队、音乐、画画等等这些课外班的教练、老师从来不会责骂,如果有指导性建议,也总是说“你如果怎么样就更好了”。

孩子的任何一点进步老师们、家长们都会看在眼里。

迪迪运动不杰出,但他从来不会烦运动班,棒球、足球、羽毛球、篮球等等他都喜欢。

因为没有任何一位教练责骂过他——尽管刚开始,对他学得慢,有时候我都着急,但是教练们都很有耐心,总是鼓励他。

对比我小时候体育不好受到的来自体育老师的羞辱,真是天壤之别。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自卑。

迪迪知道自己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他不会为擅长骄傲,也不会为不擅长自卑。

加拿大社会绝不会评论一个人的美丑妍媸,高矮胖瘦,认为只是人体特点而已。

同样的,孩子们也不认为自己的这些擅长、不擅长是什么优缺点。

尊重在于给孩子一定自由度

加拿大社会对孩子的尊重的另一个直接体现是尊重孩子的感觉。

国内常说,有一种冷叫我妈觉得我冷,有一种饿叫我妈觉得我饿。这种特殊的冷和饿,加拿大基本没有。

在加拿大,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会抓勺子吃饭,就能自己决定是否穿厚衣服,是否吃饱了。

经常看到小小的孩子围着围嘴,坐在餐椅上,吃到脸上身上桌子上地上到处是。很少见喂饭的。小孩子去上托儿所,也是自己吃。

这边的饭也简单,最方便的食物之一是披萨。

我见过小小的孩子跟着父母去购物,中午就跟着父母一样,也拿着披萨啃。

他们无所谓冷热,不是吃饭都要喝汤,所以吃饭很简单。

穿衣服就更是了。迪迪学校有个英国来的妈妈,家里四个儿子,我们刚来时,最小的孩子还不大会走路。

我在迪迪学校早高峰执勤,那个妈妈每天都送孩子很早来学校,所以经常看到她的孩子。

有个冬天早晨,下着雨,我穿厚防雨夹克,他们家几个孩子还是短裤。我问他妈妈,孩子不冷吗。

他妈妈笑着说,他们不穿,说不冷。她手里拿着老四的夹克,老四是短袖短裤在外面跑。

加拿大总理与中国学生合影

北美的教育大纲中认为,一般的孩子最晚到5岁上学前班,就应该自己负责自己的穿衣了,就是自己从衣柜中拿适合当日的衣服,自己穿上。

家长可以给建议,但是孩子要学会自己负责。

渐渐地,我也学会了让迪迪自己找衣服穿,吃饭时不要劝。

衣服时,家长对孩子选的衣服可以不买,但是你买了之后,他要穿,还是应该给他自由度。

北美公立学校都没有校服,风俗习惯是每天换衣服,迪迪的衣服就是短袖和长袖各五六件,短裤和长裤各五六条,一件薄防雨夹克,一件厚的防雨夹克,仅此而已。

颜色各异,款式大同小异,每天穿什么,他自己随便搭配

有时候他穿个红背心,一条蓝裤子,看着就跟红蓝铅笔似的,我试图说过,也忍住了。

迪迪没用过红蓝铅笔,他没有这种意象,说了他也不懂。

尊重孩子意愿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人格

尊重了孩子的感觉,再向上升,就是尊重孩子的感情、意愿。

迪迪刚出生时,有个亲戚带孩子来我家做客。那个孩子总哭,哭起来还特别激烈,反而还是小婴儿的迪迪安静很多。

我观察,主要是亲戚对待孩子的方式有问题。孩子正在画画,亲戚就让孩子去玩儿玩具,孩子不愿意,亲戚就来拉孩子,结果孩子就哭了。

几乎每次都是,孩子做A,家长就让做B,并且立即要求去做。我这么一说,大家都会觉得家长荒唐。可是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状况?

加拿大社会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尊重也很棒。

首先,孩子上的课外班都是实打实的兴趣班,不是为了补短板,是孩子喜欢。

西方教育的理念之一是扬长,不是补短。想想也对,任何人都有很多不足,补不过来。

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开心,愿意心甘情愿地付出。

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才能培养独立人格。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到了高中,上不上大学、上大学学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这些都是以孩子的意见为主了。

也不会出现孩子抱怨不喜欢专业,那为什么还要上,因为是我爸妈让上的这样的情形。

面对拖延症孩子的良方:少催,多耐心

加拿大这边孩子从小学习、游戏,都强调passion,就是热情。你有热情,才有未来。

我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当我做研究写文章时,我的快乐可以用心花怒放来形容。当我正式写作后,我找到了归属感。

傍山傍海的温哥华

迪迪的课外班都是他喜欢的。加拿大这边的家长报课外班一定是会问孩子,或者是孩子要求才去报。

迪迪的课外班现在是周一英文,打鼓,周二数学,篮球,周三Cadate" 周四骑马,周五画画、篮球,周六国际象棋,周日中文、羽毛球。

他还想参加击剑,继续游泳、滑冰,实在是没有时间了。

英语、数学、中文虽然是文化课,但都是迪迪喜欢的。

中文他现在可以打字一次写1000字的作文,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

迪迪很喜欢数学和国际象棋。他有空的时候,会在网上下棋,当然也玩儿游戏。

国内的许多孩子被评判为有“拖延症”,究其原因恐怕拖延的还是不想做的事情。

孩子在学校高密度学习一天,又没有什么户外活动,回家要写作业还要继续更深度的学习,根本就不堪重负。

那些批评孩子有拖延症的父母可以试试,如果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情,看看他是否还拖延。

因此,有国内的家长和我讨论怎么对付孩子拖延时,我的建议是:少管、少催。

催得越多,孩子越慢;管得越多,孩子越抵触。

当父母逼迫孩子做他们根本不想做的事情、强加给他们太多任务时,他们就越能拖延。他们自己喜欢的事儿、想做的事儿从来不会慢。

最后想说:孩子不是投资。如果怀着投资的心态养孩子,指望他将来如何获得所谓的成功,那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因为把他当工具了。我们社会上盛行一种功利主义思想,有的人甚至崇尚丛林法则,其实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大有问题的。

妈妈 加拿大 课外班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