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今后高考就这么考!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定了!今后高考就这么考!"分享给大家!
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就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成绩如何用、试题谁来命”发表重要意见,被看作是对高考内容改革方向的“最新定调”。今后高考将有哪些新变化?学校应该如何应对?看看专家、校长的专业解读吧!
高考流程将进一步优化
政策原声
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考评价体系核心任务有3项,即完善考试内容、创新考查形式、丰富评价手段。
充分发挥高考在素质教育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人文和审美素养、健康和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体系设计、标准建设、命题实践、成绩报告的高考全流程中。
专家解读
有业内专家分析指出,今后的高考,除了英语听说能力考查,还可能会出现部分科目直接上机考试。这对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未来高考会突破纸笔考试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开发计算机化考试平台,构建人机交互、场景再现、模拟操作等考试环境,有效实现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方面的考查。
谈到发挥高考素质教育正向指挥棒作用时,该专家表示,尽管新的高中课标和课程方案已经公布,但开齐开足高中规定课程,尤其体音美、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似乎在很多高中还很难落实。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的考查,就是要通过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地位、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地位,把对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的考查,列入高考的参考范围内。唯有如此,才能破除高考考什么、学校教什么的现状。
考查内容德智体美劳并重
政策原声
构建科学的考查内容体系。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扭转高中教学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问题。
要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导,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夯实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通过构建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体系,确保考试内容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专家解读
近年来,北京市中高考试题在考点设计上,突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出来;突出主干知识,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突出学科思想和方法,把实践能力考出来;突出北京学生特点,把创新精神考出来。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北京中高考在命题方面的改革走得“大气稳重”,命题质量非常高。中考高命题聚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养,平时单靠刷题的孩子,在考试中不再占优势。中高考命题的这种变革,有效地引领了整个基础教育系统教师的日常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改革。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主任马福贵以语文考题为例说,新一轮中高考改革关键是希望体现考试的导向作用和重构语文学科教学的价值。所以语文学科试卷形式上是增加了文字量,使学生可能答不完,阅读量增加了,实质上一是引导学生阅读速度和角度的选择能力,比如精读与泛读的方式;二是要考察学生信息提取和分析的能力,三是要考查学生观点的生成、分层与表达。
马福贵认为,关于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实际上是为了使考试能够引导把未来学习的学科基础夯实,掌握学科学习的技术,理解学科学习的意义。在北京市的中小学里,研究性学习和学科综合实践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可以很好的体现,学以致用,将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培养相结合。他建议,学校可以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通过STEAM课程、项目学习、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科理解深入。
利用大数据多维评价学生
政策原声
创设高考成绩综合报告制度,实现对学生的多维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目前高考提供给考生和高校的只有各科目分数,对分数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开发不够、利用不充分。
今后将探索打破原有“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方式,在高考完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架构的内容设计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心理测评技术对考试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向学生、高校提供多维的成绩综合分析报告;向高中提供群体评价数据,向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为提升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水平发挥科学评价导向作用。
专家解读
记者了解到,2011年教育部曾率先在云南、海南两省推出面向考生的高考分数报告改革试验的“云海工程”。通过对试点地区考生高考成绩的详细分析,进一步分析出考生的能力、兴趣和胜任力,把这些因素与高校开设的专业进行匹配,为考生提供多维度的评价信息和更为科学的专业选择作参考,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对其未来发展的引导等。
专家分析认为,高考成绩综合报告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向学生提供多维的成绩综合分析报告,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水平,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能力以及高考填报志愿和选择专业。二是向高中提供群体多维评价数据,有利于指导高中校进一步提升教和学质量,引导其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多维评价。三是对高校而言,可以依据这份报告,判断学生是否符合进入本校学习的条件,以及是否满足某个专业的培养要求,据此进一步挖掘考生潜力和发展方向。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戴家干教授指出,此举是进一步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有力举措,是对发现人的优点和特长,找出潜力和发展方向的“绿色评价”的有益探索。
马福贵认为,未来考试评价将进一步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含金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评价的多元化,引导人们从看分数转到看价值、看整体更要看细节。
随着对高考成绩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进一步分析高考成绩与学生的个人背景、学习行为、校本成绩、中学教学、教育投入等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报告也将会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命题队伍和内容“社会化”
政策原声
加强命题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适应考试内容改革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命题教师学科结构。在学科、专业齐备的前提下,认真遴选并建立命题教师数据库,以满足全面覆盖德智体美劳考查要求,促进高考考试内容更加贴近高中教学改革新要求。成立高考内容改革指导委员会,吸收优秀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对命题工作进行指导,使命题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人才选拔需求。大力推进国家题库建设,提升支撑考试内容改革的专业化水平。
专家解读
促进命题队伍的多元化,表明高考命题的社会化和开放性。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曾表示,招考分离是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的,还需要加强专业化考试机构的建设,如进一步强化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功能,通过加强命题专家队伍建设、建立试题库等多种方式,提高高考命题质量。真正实现高考社会化还需一定时间,但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有专家指出,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也亟待调整既有的考试内容与形式,使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未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培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命题教师队伍里将出现更多体、美、劳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及教师。“这也是确保考试命题方向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的必要举措,有利于高中课标落地,并有效发挥统领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中高考试题有不少都来源于社会。对此北京市一五六中学校长王勇毅深有体会,他认为,随着现代教育考试题库管理体系的完善,会有更多鲜活的生活素材出现在考卷上,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对接,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命题质量的提升,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好事。
作者:本报记者 赵艳国
编辑:现教君
教师 高考 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