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素材:万物互联尤需“人的在场”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时评素材:万物互联尤需“人的在场”"分享给大家!
1.万物互联尤需“人的在场”
2.年度流行语,社会的一面镜子
3.六小龄童霸屏吴承恩故居和《西游记》比魔幻?
4.善良就是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
5.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万物互联尤需“人的在场”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法律、规则和伦理的维护,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只需5秒钟,人工智能机器人就能为你创作一首诗;25秒,就能自动编写一条新闻消息;“AI合成主播”像真人一样播报新闻,且不知疲倦……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日益突破人们的想象力边界,有人开始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的确,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把我们面前的复杂现实逐一“化约”:有了无人驾驶,复杂的路况和驾驶的疲劳都将得到缓解;有了自动化装置,庞杂无比的仓库将井井有条;无人餐厅实现之后,点餐、做菜、送餐的复杂流程将“一键完成”;有了家政机器人,人们将从繁琐的家庭事务中脱身……因此有人说,我们毕业时,目标是找到工作;但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使工作本身消失了。
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类似的困扰,但人类社会进步的节拍并没有改变。正如蒸汽火车、计算机、程控电话等科技的出现和普及,让马车夫、打字员和电话接线员等职业隐入历史幕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必将造成未来职业的变迁,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世界经济论坛不久前的一份报告显示,自动化每夺走一个岗位,就会两倍地创造出新兴工种;2022年,新兴工种的就业占比将从当前的16%提升至27%。技术将催生新的商业机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法律、规则和伦理的维护,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比如,未来无人驾驶的普及,需要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作出相应调整;面临“救一个还是救五个”的伦理难题,智能指挥系统需要作出道德上的设定;用“大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个人用户信息,商业主体的行为需要被严格规制,等等。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需要把握住以人类价值观为导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良知和情感,避免出现安全失控、法律失准、伦理失常等问题。
在伦理道德方面,“智慧社会”需要重视“人”的主体性,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人机关系和人机伦理。“万物互联”的世界,一切似乎都可化为连线、计算、识别码、无线射频技术和分布式网络,主客体的关系和边界在悄然发生变化。当丢失的物品可以自主呼叫主人,窗户能感知风暴而自行关闭,厨房里的食物拥有可追踪的识别码,冰箱可以发出续订牛奶的订单……一个“人与物彼此嵌入”的世界,更需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避免哲学家警示的“机器的生命化和生命的机器化”,让人工智能符合人类价值观,服务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智慧社会”的建设目标,这离不开一套包容创新、完善监管的制度体系。在透明性、算法公平、AI伦理、监管和责任等问题上,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提高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透明度,使其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立法和人工智能政策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对技术快速发展予以充分关注。除此之外,还应在全社会开展相关教育普及活动,避免出现“数字鸿沟”;推进伦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警惕技术被滥用的潜在风险。
半个多世纪前,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家曾为机器人伦理制定“三大法则”,第一条便是“不得伤害人类个体”。今天,全世界都在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为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让人工智能这个“瓶中精灵”更好服务于人,开创“智慧社会”的美好未来。
年度流行语,社会的一面镜子
12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杠精入选。
某种角度上说,年度流行语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探到某些社会心态与社会现象,也有助于人们对即将过去的一年进行一次“全景式解读”。
今年的十大流行语中排名第一的是“命运共同体”。时下,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互联网让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鸡犬之声相闻”;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全人类的环保焦虑……只有全社会、全世界团结起来,为了公共利益、人类利益而努力,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排名第二的“锦鲤”是好运的象征,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自然不能靠“锦鲤”,而需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民生工程实施、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等多方面入手,切实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而“佛系”指一种“不争不抢、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但其有两面性,从积极的角度看,一些年轻人希望构建和谐的生活秩序,他们文明、有素养,社会需要这样的“佛系青年”。但也有一些自诩“佛系”的年轻人,不思进取,对世事不关心,对他人不关心,对工作不用心,这样的人生态度实在不可取。在社会转型期,这样的消极心态必须引起警惕。
诸如“巨婴”“杠精”,则是一种负面表达。一些成年人心理极不成熟,如同“巨婴”一般,不时做出一些过激行为;网络上“杠精”不少,有时为了反对而反对,有时故意进行“地域黑”,有时肆意人身攻击……这样的词语成了年度热词,一则可见这类人和事的普遍性,另外也折射出人们对此的反感和不满。
十大流行语难以概括一年的所有变化,但其传递出的国人的“爱恨情仇”值得回味和反思。希望一些寄寓美好期望的流行语能够尽快梦想成真,而那些负面流行语所代表的现象,能够尽快消失。借助盘点年度流行语的契机,人们不妨总结经验教训,弥补不足,凝聚共识,进而心存善念、满怀激情地砥砺前行。
六小龄童霸屏吴承恩故居和《西游记》比魔幻?
近日,江苏淮安吴承恩故居出现许多六小龄童画像和雕像,在网上引发争议。媒体探访发现,整座故居内陈列的吴承恩事迹及史料很少,却有大量六小龄童、猴王世家等展品。有游客吐槽:都不能说是吴承恩故居了,感觉是“六小龄童故居”。
不可否认,六小龄童所扮演的美猴王形象深入人心,他对《西游记》的传播作出过巨大贡献。而且成名之后的六小龄童,也有意识地以西游记的代言人、捍卫者自居,不仅出版了《六小龄童品西游》等书,参演过《吴承恩与西游记》一片,还多次批评影视作品对《西游记》的胡编乱改,认为“西游文化精神不能变,胡乱篡改对不起祖宗”。
即便如此,六小龄童与吴承恩也不能画等号。吴承恩故居变身“六小龄童故居”,很可能还没有征得六小龄童本人的同意——故居工作人员的原话是“他本人应该也不反对吧”,这幕滑稽戏的背后,折射出名人故居保护、管理中存在的某些普遍性问题。
成熟的名人故居保护,不但在房屋样式、内部陈设上基本维持原貌,而且收藏保存有大量手稿原著、照片画像等实物,真正发挥传播名人事迹、展示生平影响等作用。在国内,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历史冲击,真正保存下来的古代名人故居少之又少。许多所谓的“故居”,不过就是几间半旧不新或修旧如新的房子,里面真正有价值的成列品、展示物乏善可陈。或许正是看到了短板和不足,淮安吴承恩故居才想出了“史料不足剧照补”的主意吧,只是这脑洞开得有点大,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相比四大名著作者中面目模糊的罗贯中、施耐庵等人,吴承恩的生平事迹,相对还是比较清晰完整的。除了《西游记》,吴承恩还留下了《射阳集》《春秋列传序》等作品。如果故居方面肯花精力,耐心搜集认真研究,完全不愁没有陈设内容,压根不止于出现“史料不足需要靠剧照来补”的情况。
吴承恩故居完全可以兼作《西游记》展示馆,将《西游记》起源、流传、演变的过程用图文、实物完整展现出来,这样不更能体现吴承恩在其中所发挥的承前启后的历史贡献吗?
故居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吴承恩赋予了孙悟空生命,六小龄童赋予了孙悟空灵魂”。的确,正是吴承恩的努力,使流传了几百年的西游神话故事臻于完善。但将六小龄童称作“最成功的扮演者,谈不上之一”(工作人员原话),那就有点过了。
在各类戏曲舞台上,孙悟空已经被演绎了几百年,中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美猴王”。只不过这些人大多没有影像流传下来,以致被后人遗忘,但并不能说他们当时不成功,对传承《西游记》没有贡献。
吴承恩故居变身“六小龄童故居”,说穿了,它跟近些年各地乱傍名人效应,甚至搞出诸如西门庆故居、孙大圣故里没啥两样,目的都是为了收割经济效益。毕竟,相比吴承恩这么一个几百年前的古人,六小龄童及其所扮演的孙悟空形象,无疑更为当今的游客所熟知和接受,因而能够招揽更多客流,获得更丰厚的门票收益。
只是,如果不及时调整这种故居保护经营思路,其结果要么是故居变空堂,门前冷落车马稀;要么变成名利场,最终闹得啼笑皆非。
善良就是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
寒风凛冽,云南昆明一位老爷爷在学校门口卖小吃维持生计。没想到7块钱一份的小吃,很多人欺负老人不懂手机支付,转账时只付1块钱,甚至还有1分钱的。这件事情被曝光后,引起很多网友愤怒。有人说:“他们缺的不是几块钱,而是良心。”
一位老师得知此事后,心里过意不去,给老爷爷道歉并送去100元,称自己没有教育好学生。钱,老人没有收,但那一刻,他被感动得落泪了。
同样是一位老大爷。不久前,在河北安新县,这位老人在路边卖菜,收了一张百元假钞,他摆摊一天也挣不回来100块钱。有好心人看到后,用100元“买”下了那张假钞,当场撕掉。这里被撕掉的是假钞,弥补的是受伤的人心。
这两则新闻让人看得五味杂陈。善良的人是多的,但也要承认,人心是复杂的。如何让善行占据主流?需要我们都像新闻里这位老师、那位好心人一样,主动呵护受伤的心灵、积极修补人性的漏洞。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
另一方面,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荀子不相信人具有向善本能,而是有作恶的天性,对此需要用礼法加以约束,用严格的行为规范遏制“做坏事”的想法。
这两位先哲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和谐、充满道德的社会。我们应该把他们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再来观察今天的社会,就会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既为社会上的善行鼓掌,又不会因为仍然存在的不道德行为而感到失望,进而能够以身作则,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医院,有护士看到“医托”骗人,上前扭住不放;在小区,有快递小哥看见老人连续收到保健品,怕他受骗,就托邻居转告老人子女加以提醒……面对不道德的行为,总有人挺身而出,为不完美的世界提供一次次完美的补救。
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毕竟,“仁者爱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老理儿啊。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领袖在不久前参观深圳“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指出,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这向世人昭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必须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历史经验表明,别人的路,我们搬不来,搬来了也走不通。只有从国情出发,勇于开拓,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风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爱走现成的路,因为这样更省事。但对改革而言,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改革意味着创新与超越,必须打破路径依赖,不走寻常路。当前,我们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进行这样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尤其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重走其他国家的道路。
鲁迅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没有现成路可走,就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奋力蹚出自己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种开创性探索。对于开创性探索,列宁曾形象地将之比喻为攀登一座未经勘察、人迹未至的高山,要“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种开创性探索,既找不到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现成道路可循。正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摸规律,我们党才带领人民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让近14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离不开创新精神。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精神品格。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坎坷而不气馁,靠的就是革故鼎新、求变图强的创新精神。在创新精神引领和推动下,中华民族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也正是继承和弘扬创新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实现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精神大提振,在改革创新中发出时代最强音、翻开时代新篇章。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绝不能误打误撞,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才能更好地开辟前行的路。历史和现实表明,推进改革,既要勇于创新,又要积极稳妥;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鼓励基层探索。对于一时拿不准的改革,采取试点探索、看准之后再推行的做法,就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得来的一条重要经验。例如,创办经济特区,就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先行先试正是经济特区的一项重要职责,目的就在于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开路。
当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改革方法论还有许多,也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总结,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辩证统一。当前,改革到了新的历史关口,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绝不亚于40年前。改革开放再出发,不能因循守旧、畏缩不前,也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而要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出走好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机器人 历史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