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文化中国行丨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分享给大家!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指出,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近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在多个采访点位捕捉到了乌兰牧骑的身影,看他们何以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推动文艺创新。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阿尔山市乌兰牧骑的办公楼里,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展示在墙上,也成为阿尔山市乌兰牧骑的引路明灯。
上午排练、下午熟悉场地、晚上演出,抑或是一天3场演出,成为阿尔山市乌兰牧骑队员近来的日常。阿尔山市乌兰牧骑队长赵明明说:“老百姓喜欢什么,我们就学什么,比如蒙古族民歌《鸿雁》、流行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有时候观众点歌,我们领唱,其乐融融。”
天空湛蓝、牧草丰茂,乌兰毛都杭盖草原上,科右前旗乌兰牧骑队员为牧民朋友和远道而来的游客起舞放歌。
32岁的蒙古族小伙常国庆,身着蓝色长袍,舞步轻快。他进入科右前旗乌兰牧骑工作已经8年,既是舞蹈编导、演员,又能演话剧。“这次表演的蒙古族舞蹈融合了现代舞的编舞手法,平常还会表演东北秧歌、藏族舞等。”
科右前旗乌兰牧骑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为了这场演出,队员们早晨5点便启程了。10余人的小分队用精心编排的新作,诉说着“56个民族一家亲”的故事。
“草原的夏天,我们以天空为幕,以草地为舞台,走到哪里,演到哪里。”常国庆说。
常国庆还记得,2023年夏天,队员挨家挨户走进不方便出门的老人家中演出,“走进牧民家,老人们看到节目,听到党的好声音,每次都热泪盈眶,我们特别感动。”
入夏时剪羊毛、入秋前打草……这支草原上的新一代红色文艺轻骑兵,至今仍保持着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到农牧民中去体验劳动生活。
“对于这份工作,我们打心底里骄傲。”常国庆说,他和众多乌兰牧骑队员一道,让理想在草原落地生根,“我们通过文艺演出的方式,第一时间向农牧民传达党的方针政策,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从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到现在,一代代乌兰牧骑人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在送演出的同时也为基层送去暖心服务。2023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搬迁至新址,进一步强化了公益属性,现有工作环境和服务设施设备能够更好地履行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八项职能,引领全区乌兰牧骑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群众剧场,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舞蹈演员包蕊介绍:“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在剧场内举办了《乌兰牧骑薪火传承——图力古尔作品音乐会》、乌兰牧骑走边关主题音乐剧《你若繁星》等演出,通过一场场演出活动,打通了政策理论宣讲和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带着希望,满怀憧憬,各族儿女共欢聚……”抵达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安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由东胜区乌兰牧骑带来的“到人民中间去——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月”活动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艺演出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东胜区乌兰牧骑副队长贾正环在本场文艺演出中与队员一起带来了歌曲《深情厚谊》,“这是一首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歌曲,演唱这首歌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我们一定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全区乌兰牧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了一批文艺精品。
其中,由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和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剧《胡笳十八拍》,以东汉末年女文学家蔡文姬的相关历史记载为依据,将人物的个人情感纠葛融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时代中,并以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为蓝本,创作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剧本故事。该剧在全国巡演期间,赢得各地观众好评。
歌舞剧《赞歌》、音乐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近年来,兴安盟乌兰牧骑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文艺精品。“我们在创作中学习、重温兴安盟的红色历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到群众身边、农村牧区采风,在文字创作、音乐创作、舞蹈创作、剧目创作中都会融入民族团结的因素,创作时想的就是要真正感动观众。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兴安盟乌兰牧骑副团长鄂伟亮说。
(刘淼 张影 彭澳丽/文)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责任编辑:郑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