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

导读: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题:如何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家住北京市东城区、93岁的穆爷爷,因有眼部疾病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他电话预定“养老管家”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如何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分享给大家!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题:如何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93岁的穆爷爷,因有眼部疾病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他电话预定“养老管家”陪同就医服务后,服务人员到穆爷爷家帮助老人打车、下楼、挂号、取药、打印单据,解决了老人无人陪伴就医的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如何才能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新华视点”记者近期在北京、湖南、浙江、甘肃等地采访发现,各地探索采取各种措施,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

据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20年我国乡村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23.81%,比城镇高出近8个百分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5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在农村人口中的比例将升至37.7%。

记者采访发现,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巢化问题,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

——弘扬农村互助文化,发展互助养老。

“王阿姨,我来看您啦,今天身体还好吧?”54岁的李玉清是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庄禾屯村的邻里互助员,她经常到村里80岁的独居老人王秀兰家中探望。“每次上门,我都会帮王阿姨量量血压、血糖,问问她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李玉清说,邻里互助员都配备了“邻里互助百宝箱”,里面有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及一些常用药品。

密云区民政局社会儿童福利与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昊介绍,为保障独居空巢高龄老人的居家安全,密云区大力推进邻里互助点试点建设,将本地热心公益的“4050”村民聘任为邻里互助员,将其住所作为邻里互助点,1个点位服务周边10个独居老人,为老人提供卫生打扫、洗衣缝纫、代买代缴、代开药品等服务。

——做好农村养老“关键小事”,守护空巢独居老人安全。

据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卫生间是老人跌倒的重灾区。

为破解部分农村住房“不适老”问题,浙江省丽水市2021年以来对2300余户农村老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让老人起夜有夜灯、走路有辅具、洗澡有座椅。

——照护服务进家门,让老人老有安养。

家住湖南省长沙县青山铺镇广福村的低保对象彭汉全双下肢行动不便,平时生活只能靠老伴照顾。当地政府为他购买了居家养老服务,根据老人需求,当地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每月提供8次以上的居家上门服务,包括理发、助餐、康复指导等。

在浙江省嘉善县,当地通过探索试点长期护理险制度,精准排摸失能失智老年人需求,累计为9500多名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较好保障失能失智老人的晚年生活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也面临不少现实困难。一些基层民政干部反映,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偏低,开展助餐、助医等服务成本较高。农村康养服务供给不足,一些重度失能失智老人易出现照护难、生活质量差的状况。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2021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今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因地制宜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城市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让社区服务与居家养老相互嵌套、融合。

在杭州市拱墅区,有8个嵌入式养老机构和580余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可有效满足社区老人个性化需求。

拱墅区大关街道德胜社区77岁的濮阳华老人,由于记忆力衰退,子女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将她放在社区养老机构托养。每天早上8点左右,工作人员将她接到机构;下午子女下班后,再将她接回家,一天托养费用为80元。

在湖南长沙,“养老 家政”的服务模式初见成效。记者在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看到,护理员不仅可以提供营养餐制作、助洁、助浴等基础服务,还可以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如健康监测、康复运动、辅助用药等;既可以长期住家服务,也可以由老人或子女“点单”,提供上门服务。

在北京,由“养老管家”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一些社区流行起来。北京市民政局将试点街道划分为若干片区,每个片区组建一个“2 N X”的管理单元,配备2名高素质首席养老服务管家、N名专业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和若干名志愿者,负责2至3个社区的养老服务。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尚存在一些短板,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不少老旧社区公共场地少,难以建设养老食堂、照护中心等;社区养老驿站大多为“小作坊”经营模式,缺乏有行业影响力的经营主体;养老护理人才依然短缺等。

多方共担,让老人在“家门口”安度晚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推进各项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

“老年人哪里多,我们就把养老服务机构办在哪。”民政部等部门表示,“十四五”时期将推进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基本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构建城市社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让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更丰富、更便捷、更有质量。

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会长徐佳增认为,农村养老服务重点应放在失能失智人群社会服务供给上。要加强低收入群体救助帮扶,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挥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的网络优势,鼓励乡村医生为高龄、重病、失能等老年群体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等基本服务。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建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共同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产业。目前,北京已探索搭建养老服务统一信息平台,畅通资源对接、供需匹配,支持和引导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养老服务。

针对养老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民政局局长丁福军建议,提高护理人员待遇,提升大众对护理人员认可度。同时,引导广大社会公益组织、慈善机构、青年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工作。

此外,要大力推进智能设备的应用和数字化管理,赋能养老服务。目前一些地方已在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如杭州市开展安居守护工程,对适老化改造对象按需安装烟雾报警器、紧急呼叫器等智能监测设备;长沙市有针对性地开展适老化改造,为部分老人配备“防走失”科技服、睡眠检测仪等智能设备,并实时将健康数据同步到云端。(记者李平、刘芳洲、邰思聪、王紫轩)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