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突破耕地红线,牢牢守住“中国粮仓”

导读: 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决不突破耕地红线,牢牢守住“中国粮仓”"分享给大家!

  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只有决不突破耕地红线,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才有坚实的根基。坚决守住大国粮仓,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实事求是,稳扎稳打,不务虚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7月20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和轮作休耕制度,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持续健全的新时代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和一揽子“长牙齿”的改革举措,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为粮食连年丰收、经济稳定发展筑牢了根基。自然资源部公布的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以2022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国耕地面积19.14亿亩,较上年末净增加约130万亩。这是在2021年首次止减回增120万亩的基础上,连续第二年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加。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农田水利方面欠账还很多。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牢牢守住“中国粮仓”。

  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表述略有不同的是,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其中一以贯之的是用有限资源稳定解决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的坚定信念,更折射出进一步采取过硬实招,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紧迫感。

  这种紧迫感缘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端牢饭碗的压力增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尽管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加之国际形势严峻复杂,要想以占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百分之六的淡水资源,养育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就必须让“中国粮仓”更加充盈。只有“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才能进一步夯实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的基础。

  这种紧迫感缘于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一个时期以来,个别地方或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或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或擅自占用耕地挖田造湖、挖湖造景,或擅自调整国土空间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审批,或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时有发生。个别地方主政者统筹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能力不足,在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完整性、准确性、全面性上出现偏差,亟需得到进一步纠正。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只有决不突破耕地红线,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才有坚实的根基;只有决不突破耕地红线,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并通过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助力乡村振兴,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只有决不突破耕地红线,才能为下一步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改良为耕地,增加我国耕地供给赢得时间,为探索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赢得主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坚决守住大国粮仓,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实事求是,稳扎稳打,不务虚功。唯其如此,方能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不断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叶攀】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