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保护范围 新“三有”名录让野生动物保护更有效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扩大保护范围 新“三有”名录让野生动物保护更有效"分享给大家!
◎本报记者 马爱平
近日,国家林草局公布了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新“三有”名录),与2000年首次发布的原名录相比,新“三有”名录在基本保留原有种类的同时,新增了700多种野生动物,大幅扩大了野生动物保护范围。
“此次名录调整,在科学评估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种群变化动态、面临威胁、社会关注等多方面因素,以坚持生态优先、维护科研需要、有利于社会发展为调整基本原则,对脊椎动物做到应保尽保;由于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对确有必要且符合调整基本原则的予以列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表示。
名录调整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新“三有”名录共收录陆生野生动物1924种,其中兽类91种、鸟类1028种、爬行动物450种、两栖动物253种、昆虫类96种、蛛形纲动物2种、寡毛纲动物4种。
新“三有”名录调出了原名录中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12种兽类、130种鸟类、28种爬行动物、11种两栖动物和8种8属昆虫,这些物种将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标准,予以更严格保护。新“三有”名录还对原名录所列物种中,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且在我国已无野外种群的;在我国广泛分布、种群数量极高,无灭绝风险,甚至还可能造成危害的物种予以调出。
“我国原来的‘三有’野生动物名录出台已有20多年,在此期间,我国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关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张正旺说。
张正旺告诉记者,依据新形势和新的研究成果,“三有”野生动物名录的调整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先。重点关注物种在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积极扩大名录范围;特别是对种群分布范围缩减、数量呈下降趋势、面临各类威胁且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的物种,优先考虑列入新“三有”名录。对不存在生存威胁的物种,暂不予列入。二是维护科研需要。重点关注具有学术代表性、重要科研对象、特有遗传资源等物种。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对在我国并无自然分布或自然分布稳定性仍存有疑问的物种,暂不列入新“三有”名录。最后名录调整还考虑了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从有利于疫病防控、文化传承和符合公众意愿等角度,适当扩大原有名录范围。依据生态、科学价值,对于那些无须纳入保护范围的物种,暂不考虑列入新“三有”名录。
新名录加强生态保护全面性
20多年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彼时的“三有”名录帮助过大量不属于重点保护动物,但又极度需要保护管理的物种。
“不同的分级分类对应着不同的管理制度。野生动物保护的分级分类管理能更加高效、合理地分配行政资源,使保护和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强调。
“调整、扩大‘三有’名录保护范围,将为打击破坏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行为、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活动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提升野生动物保护的管理能力,提高社会公众动物保护意识,推动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张正旺表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悦华非常高兴,新“三有”名录能将6种旋木雀属鸟类列入其中。孙悦华说,旋木雀是森林里常见的鸟类,对防治森林病虫害能起到一定作用,这也说明,此次“三有”名录调整加强了生态保护的全面性。
叶麂,是此次名录调整后的新增物种。“根据分类学研究的新成果,我国西藏等地有叶麂的分布,但其种群面临着一定威胁,虽然叶麂目前尚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但已经进入新‘三有’名录,这一调整符合生态优先的原则。”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金崑说。(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