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来袭 一年热过一年不可避免?

导读: “厄尔尼诺开始了。”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确认,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了厄尔尼诺条件,为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加剧提供了舞台。 近日全球多地出现了创纪录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厄尔尼诺来袭 一年热过一年不可避免?"分享给大家!

  “厄尔尼诺开始了。”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确认,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了厄尔尼诺条件,为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加剧提供了舞台。

  近日全球多地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地球最热一天”的纪录持续被打破。世界气象组织7月10日发布通报称,全球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而刚刚过去的6月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

  在持续的高温下,“厄尔尼诺”成为全球热门词汇。7月12日,世界气象组织厄尔尼诺专家、区域气候预测服务部负责人威尔弗兰·穆福马·奥基亚(Dr. Wilfran Moufouma Okia)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

  奥基亚指出,厄尔尼诺现象之所以引起全球关注,是因为其会对全球天气和气候模式产生广泛影响,导致全球气温创纪录升高,同时加剧发生破坏性天气和极端事件的可能性。“毫无疑问的是,厄尔尼诺会加剧全球变暖……未来五年里,我们很可能会迎来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对于厄尔尼诺是否会加剧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升温永久突破1.5℃的阈值,奥基亚表示,未来五年全球升温“暂时”达到或突破1.5℃几乎不可避免,但是否会长期或永久性突破这个标准,目前尚难判断。

  面对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给人们生活健康、经济带来的影响,奥基亚称,“我们需要地球上各国政府致力于开发早期预警系统,我们则利用现有最好的科学、最好的知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或指导决策。”

  关注1

  厄尔尼诺到底是什么?

  新京报:随着全球多地温度破纪录,厄尔尼诺成为一个热门词汇。你能简单解释一下厄尔尼诺到底是什么吗?以及为何用El Ni o这个西班牙语词汇命名这一现象?

  威尔弗兰·穆福马·奥基亚:厄尔尼诺来自西班牙语单词“El Ni o”,意思是“小男孩”,因为它首先是在秘鲁附近被发现的,而秘鲁人主要说西班牙语。

  厄尔尼诺主要指的是,南美洲西海岸向西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区域海绵体温度持续升高的现象。这种变暖其实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NSO,the El Ni o-Southern Oscillation)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现象,发生频率大约为2-7年。

  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厄尔尼诺,对应的是海洋温度升高现象;第二个阶段是拉尼娜(La Ni a),和前一个正好相反,指的是同区域海洋温度明显降低;在既没有厄尔尼诺也没有拉尼娜现象的中间阶段,就是自由阶段。

  厄尔尼诺现象之所以引起重视,是因为它对全世界的天气和气候模式产生了广泛影响。本质上来说,厄尔尼诺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升温,当海洋温度变暖时,它会向大气注入暖流,从而加剧因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对于公众而言,厄尔尼诺值得关注的原因是,它会改变全球天气和气候模式,尤其是降雨情况。往前追溯30-50年,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上受厄尔尼诺影响的地区有哪些。举例来说,如果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了,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非洲南部等地区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干旱,非洲西部地区、南美洲、亚马孙北部等地区也会非常干燥。但也有一些地区会发生洪灾,譬如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东部等地区。

  关注2

  厄尔尼诺会带来什么?

  新京报:根据世界气象组织7月10日通报,全球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以及最热的6月。厄尔尼诺是导致全球出现创纪录高温的主要原因吗?

  威尔弗兰·穆福马·奥基亚: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厄尔尼诺是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6月的情况很明显,根据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世界气象组织的合作伙伴)的大量观测数据,尤其是卫星观测数据,他们得出的结论是,6月份全球气温比此前平均气温高0.5℃,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了。

  而且6月份的高温也持续到了7月。7月3日我们记录了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全球平均气温为17.01℃(注:这一纪录7月4日就被再次打破)。不过,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只能说我们意识到这种变暖与厄尔尼诺现象同时发生了。厄尔尼诺可能(对高温)产生了影响,但我们尚未得出明确的解释。

  毫无疑问的是,厄尔尼诺现象会加剧全球变暖。世界气象组织几个月前发布了一份展望报告,有98%的几率未来五年(2023年至2027年)中的至少一年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因为上一次出现厄尔尼诺是在2016年,当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因此,当厄尔尼诺出现几个月后,会出现变暖的高峰。

  新京报: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宣布厄尔尼诺到来时说,今年的厄尔尼诺很可能以中等强度持续至下半年。那么,下半年全球天气气候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状况?2016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全球经历了最热的8年。那么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后,全球是否会经历更加热的8年?

  威尔弗兰·穆福马·奥基亚: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在不同时间对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影响。但我们知道,厄尔尼诺现象的顶峰或者说影响最大的时候是在冬天。从过去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影响来看,我们可能会看到美国南部出现洪灾、澳大利亚出现干旱等,但这些还需要持续的监测。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各国气象机构对厄尔尼诺现象给本国带来的影响会有最详细的了解,世界气象组织主要是提供厄尔尼诺带来的全球图景。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说的是,全球会变得更热,但我们的预测是,未来5年将会比过去5年更热。

  关注3

  厄尔尼诺和气候变化有何关联?

  新京报:由于气候变化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相比于过去是否正在变得更加频繁?你提到厄尔尼诺会加剧全球变暖,这是否意味着厄尔尼诺和气候变化会出现恶性循环,互相加剧?

  威尔弗兰·穆福马·奥基亚:这个目前还不好说。我们只能说,厄尔尼诺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发布的报告强调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譬如谈到气候变化对降雨的影响,如果有厄尔尼诺,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极端降雨。此外,他们指出一点,在一个变暖的世界,厄尔尼诺将持续成为热带地区的重要现象之一。但在谈到海面温度变化的强度时,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所以,我们可以说的是,在气候变化对降雨的影响问题上,厄尔尼诺会导致降雨更极端,拉尼娜会让一些地区变得更干燥,等等。

  新京报:今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警告称,全球变暖将在未来五年内超过1.5℃的阈值,而欧盟气候监测中心表示,6月初,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以上。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未来几年全球温度是否会永久地超过1.5℃的阈值?

  威尔弗兰·穆福马·奥基亚:你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永久”,答案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提到的是,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全球升温)很有可能会“暂时”突破或达到1.5℃的阈值。

  要注意的是,1.5℃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因为当我们衡量气温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会找到超过1.5℃的时刻,但是《巴黎协定》中提到的1.5℃是30年的长期平均值,并不是某一年。根据我们的展望评估,(全球升温)可能会在某一年达到1.5℃,这将很快发生。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永久地”超越1.5℃,是不可比较的。我们可能要在2060年再回头来评估,是否超过了长期的标准。

  关注4

  如何应对厄尔尼诺?

  新京报:随着全球变暖持续,气候行动放缓,全球“一年比一年热”这一趋势是否不可避免?你如何看待未来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趋势?这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威尔弗兰·穆福马·奥基亚:我们发现,每十年的确变得越来越热了,这是未来气温上升的趋势。无论是否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我们都可以看到,全球气温正在上升。

  这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经济造成了一些非常困难的局面。我们希望各国政府都能致力于开发早期预警系统,我们则利用现有最好的科学、最好的知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或指导决策。每个国家都将以国家的最大利益为导向,以他们的优先事项来进行准备工作,各国都应想出一些策略来减轻厄尔尼诺现象对本国带来的影响。

  新京报:COP28将于今年11月份在迪拜召开,你认为应对厄尔尼诺现象会成为大会其中一个主要的议题吗?你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在这次会议上解决哪些问题?

  威尔弗兰·穆福马·奥基亚:我认为国际社会将继续讨论全球变暖及其带来的影响。如果厄尔尼诺现象是加剧现有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我也希望各国能在会议上讨论这一点。但要记住的一点是,核心议题仍是关于全球变化以及如何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其实所有的话题都摆在桌面上了。

  新京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于7月16日至19日访华,双方将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深入交换意见。你如何看待中美在气候变化上的合作?

  威尔弗兰·穆福马·奥基亚:从我的立场来看,中国和美国一直是世界气象组织的重要贡献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员国,也领导着我们的许多活动。气候是没有边界的,所以我们需要让所有国家都参与其中,所有国家都需要共同努力,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新京报:对于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影响,你还有哪些担忧?

  威尔弗兰·穆福马·奥基亚: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因为它能对从热带太平洋到其他广泛地区产生影响。其中有许多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很低,因此我们能提前提供的信息越多,就越能为这些地方减轻(气候变化)影响做好准备。

  例如在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影响方面,我们也希望可以提前向政府提供信息。这就需要进一步发展我们观察和理解(气候)过程的能力,至少我们可以及时提供最有效的信息。当然,我们不过是科学家,作为关键角色,各国政府需要承担起责任。我们只能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大气或海洋方面的信息。

  新京报记者 谢莲 栾若曦 姚远(来源:新京报)

【编辑:叶攀】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