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战略全局把握和维护社会安全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着眼战略全局把握和维护社会安全"分享给大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部署安排,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要坚持“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2023年5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再次作了强调。基层基础与社会安全紧密关联,一头连着社会稳定,一头连着国家安全。只有着眼战略全局把握新时代社会安全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好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新时代安全稳定话语体系中社会安全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之相应,在哲学意义上,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社会安全则构成社会生产生活中人的安全的根本保障。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两次提及社会安全。其一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中指出“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其二是明确指出社会安全是构建集11个国家安全重点领域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之内容。这说明在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中,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还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有“保障”地位。2015年出台的《国家安全法》也两次提及社会安全,第三条规定国家安全工作应当“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这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五大要素”的再强调,第二十九条具体规定“国家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积极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置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由于《国家安全法》是一部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中起统领作用的基本法,这就从高位阶法律层面确立了社会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条文表述不难看到社会安全同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社会矛盾等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梳理相关表达可进一步看到,社会安全深嵌于系统思维下的新时代安全稳定话语体系中,集中体现为“社会安全网”以及把社会安全和稳定联系起来的话语表达。
对于“社会安全网”,2014年,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讲话提出“我们应该坚持包容性增长理念,用社会政策托底宏观经济政策,织牢社会安全网,推动经济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2015年,习近平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指出“要加强民生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网”。“网”的表述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其关乎经济、民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蕴含着深刻的系统思维,亦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总体”二字的必然要求。也正因如此,在相关话语表达中,常常将社会安全明确点出并同其他安全并列起来,以凸显其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性,如2020年7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同年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网络犯罪已成为危害我国国家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等的重要风险之一”。
把社会安全和稳定相联系的表述有2016年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2021年,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时强调,“要积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等。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安全专章的一个亮点即强调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的战略定位,把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至此可提出,在时代话语体系下把握社会安全的内涵有着两重“关系”维度:一是在社会安全同国家安全的关系上,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二是在社会安全同社会稳定的关系上,社会安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动荡不安的社会显然没有稳定可言。
二、坚持以社会安全为保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作为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之一,把“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确定为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的重要内容,并在国家安全专章指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成为新征程上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毫无疑问社会安全是题中之义,只有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基础更安稳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平安中国与社会安全息息相关。平安是民之所盼,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期待,相应会对社会安全有更高的标准。从历史纵向看,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具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平安中国”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国家名片。从未来发展看,高质量发展必然对安全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要以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必须筑牢安全屏障,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
充分发挥社会安全的保障功能。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五大要素”中,社会安全与军事、科技、文化安全共同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这里的“保障”主要指使国家安全及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实现持续发展和稳定的状态。如果说军事更多表现为国家“硬实力”,科技和文化更多体现为一种“软实力”,那么社会安全则具有更明显的软硬结合的综合性。一方面,社会安全连着千家万户,其构成最基本的民生,既是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晴雨表”,又是社会安定的“风向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非传统安全体系,社会安全涉及族群、城镇、乡村、社区、街巷、民宅、居民安全等诸多构成要素,以及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稳定、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各方面,这些都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风险交织耦合效应。因此必须清醒认识社会安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安全的保障功能。
夯实维护社会安全的基层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这一要求当然适用于与基层基础联系紧密的社会安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社会治理功能。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法治思维、科技赋能、基层基础,推动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可见新时代社会安全语境下基层基础与法治、科技等方面相融相通,成为打造高水平安全的坚定保障。其一,要把夯实基层基础放到维护社会安全的核心位置,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和维护社会安全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力量;其二,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增强法治思维,提高基层运用科技手段维护社会安全的能力,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重大安全风险。
三、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增强维护社会安全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各方面全过程”肯定包括维护社会安全在内,而总体国家安全观则是新时代新征程维护社会安全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此,要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不断提升维护社会安全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良好社会保障环境。
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大安全”理念,蕴含丰富的哲理思维,其中与维护社会安全最为关切的是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系统观念强调从整体、动态角度出发看问题,关注整体与部分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未来发展变化。当前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社会安全风险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其不确定性也愈发明显。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为例,这是信息网络条件下社会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严重威胁人民安全,又与经济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问题交织叠加,进而形成安全风险综合体。因此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在维护社会安全过程中更加注重协同高效,以系统思维加强风险综合研判和统筹应对。同时从最坏处打算,做最充分准备,把握安全风险演化的“底层逻辑”,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社会安全风险往往源自基层,必然要运用底线思维将其防范化解在基层、消除于萌芽,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最好结果。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可见公共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其同社会治理一起构成维护社会安全的有力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安全专章对“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作出决策部署,站在全局高度把应急管理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为新时代新征程从公共安全治理角度维护社会安全明确了目标路径。一方面,要立足于主动性、前瞻性和预见性,树立大安全大应急理念,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以事后处置为主向超前化的事前预防转型,不断提升社会安全韧性水平。另一方面,要聚焦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生物安全、信息网络等重点领域强化监管,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持续降低安全风险隐患,守牢安全生产底线,还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
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维护社会安全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体系迈向健全完善。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安全专章对社会治理作出新的战略定位,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总的来看,维护社会安全要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把“四个治理”贯穿维护社会安全各层面各环节。一是要推进系统治理,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二是要推进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常态化推动扫黑除恶斗争,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三是要推进综合治理,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四是要推进源头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通道,提高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深刻认识社会安全的“两重属性”,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更好维护社会安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21年度重大招标专项课题(编号:LSYZD21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研究员、博士)
原标题:着眼战略全局把握和维护社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