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把“艾”带回家,你做对了吗?

导读: 艾叶作为一味家喻户晓的中药材,无论是端午节驱瘟避秽的香囊、清明节祭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科普|把“艾”带回家,你做对了吗?"分享给大家!

艾叶作为一味家喻户晓的中药材,无论是端午节驱瘟避秽的香囊、清明节祭祀先祖的青团还是中医院内用于灸疗的艾柱,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其身影。然而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疑惑,艾叶究竟蕴含着怎样的魔力,艾灸不就是通过燃烧发热吗,为何“非艾不可”?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味被誉为“百草之王”的中药——艾叶。


(资料图片)

艾草(艾叶的原植物)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170万年前,艾草的艾字其实是形声字,草字头下的乂寓意着架好的木堆,《说文》中将艾字解释为冰台,当我们的祖先古人类刚学会用火照明、击退野兽、抵御严寒或是用来烹煮生食时就发现艾草易于点燃,利用冰块做成的凸透镜聚焦日光便可点燃艾草,引燃木堆为他们在黑夜里带来温暖与光明。

现代研究表明艾草主要含有挥发油类成分,相比其它植物,艾草较为易燃,且繁殖能力强,对环境要求不高,易于广泛种植,且艾草燃烧后产生的烟雾无刺鼻不良气味。这可能是古人选择其作为引燃材料之一的原因。

吃饱穿暖还远远不够,聪明的祖先在无意之中渐渐开发出了艾草的新用途。汉末陶弘景《名医别录》是最早记载以艾叶入药的典籍,“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炙百病。”可见当时的医家已经开发出了艾叶的药用价值,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其性温,味苦。用艾叶进行灸疗可以治百病。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更是有如下记载“断瘟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说明艾叶在古人防治瘟疫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被古人认为具有驱虫、避瘟、防病作用的习俗如挂艾草、佩香囊更是流传至今。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疗法以经络腧穴为作用部位,在燃烧发热过程中除了对机体产生温热刺激进而影响穴位局部微环境,升高局部温度、加速血运,促进人体脏腑功能恢复以外。艾灸时产生的近红外光辐射可深达机体10mm左右,使老化、病态的细胞活化,加速新陈代谢,提高细胞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产生的艾烟具有抗菌杀毒、抗炎等作用。当然,艾烟中也存在诸如苯、酚、萘类等对人体有害物质,长期吸入高浓度艾烟会造成过敏、神经系统影响、遗传毒性等不良反应。

接下来就为大家科普一下正确艾灸的操作,让大家足不出户,把“艾”带回家。

Ⅰ施灸的顺序、位置、适宜时间及适宜人群:施灸时,一般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后面,后灸前面。如果单穴施灸,可选几个常用保健穴位如位于小腿外侧的足三里穴(补气生血)、背后第二腰椎下方与肚脐相对的命门穴(升阳补气)、肚脐下三寸位置的关元穴(补肾温阳)及肚脐上四寸位置的中脘穴(调和脾胃)。

早晨是调动人体阳气的最佳时间,因此此时艾灸最佳,晚上艾灸则要避开肚脐以上的穴位,以免阳气生成过多使人过于兴奋,影响睡眠。

一般空腹、过饱、过饥、极度疲劳或极度衰竭者不宜施灸;局部皮肤有破损的人,肿瘤、结核患者、热象明显者不宜施灸。如果自己分辨不清,可至医院就诊咨询后再自行施灸;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建议自行进行艾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施灸灸量不宜过重,一般妊娠期不建议自行施灸。

Ⅱ不同艾灸方法及艾灸的适宜温度:可分为温和灸(手持艾条直接点燃施灸)与温灸器灸(点燃艾条置于灸具中,放在应灸的穴位或患处),温和灸时约距皮肤3~4厘米左右进行熏灸,在此基础上可持艾条在穴位周围做轻度横、纵向回旋来减少局部灼热感。而温灸器灸需要调节灸具中的空气量或灸具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或是为老人、小孩等施灸时,可将中、食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手指测知局部的受热程度,随时调整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Ⅲ艾灸时的误区:(1)艾灸越烫越好:很多人觉得艾灸时是越烫越好,其实艾灸温度以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个人对温度的感觉都不一样,要结合自身感觉、皮肤情况来调节。(2)艾灸时间越长越好:艾灸具有补充阳气、温血散寒的作用,时间过长易于耗伤人体津液,若出现口干、溃疡、头晕等类似“上火”的症状须停止艾灸,严重者需前往医院就诊。(3)艾灸时出汗越多越好:不少人认为出汗是排毒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艾灸时一定要使自己汗流浃背来达到效果,然而大量出汗导致人体伤津耗液,中医理论认为津能载气,津液的大量丢失会导致气一同消散,达不到艾灸最初补气升阳的目的。因此艾灸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暴灸。若出汗较多需及时补充水分。

Ⅳ注意操作安全:(1)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烟雾过多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艾灸时需要注意在不导致身体受寒的情况下通风排烟。(2)温和灸时,艾条往往剩余3cm左右无法手持,可以将其置于隔绝空气的不燃容器中保存,后期用于温灸器灸或是直接用来熏香消毒,切勿直接扔进垃圾桶内,易于引起火灾。

知道了艾灸的正确方法,你是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家体验一下艾灸了呢?先别着急,药材好,药才好。艾叶并不是越新鲜越好,李时珍云:“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陈艾相比新艾具有挥发油含量较少,艾质更柔软,燃烧缓慢稳定,艾烟少,艾灰不易脱落。而新艾则没有这些优点,新制艾绒含挥发油多,存在燃烧不稳定,温度变化较大,艾烟浓烈,艾灰易脱落烧伤患者皮肤等问题,因而中医上有使用“三年陈艾”治疗疾病之说。如何分辨并选择适合用作艾灸的艾绒也是一门学问。

Ⅰ看颜色,陈艾制作的艾绒颜色一般呈现土黄色,黄中带有微黑褐色的小点,而新艾制作的艾绒则黄白中夹杂浅绿,绿色越多代表艾叶越是新鲜。还有一些劣质艾绒通过硫熏或是掺杂质的方法使其呈现为金黄色。

Ⅱ闻气味,陈艾制作的艾绒有比较纯的艾香气味,新艾制作的艾绒在艾香味的基础上,还伴有一股青草味。而质量差的艾叶制作的艾绒艾香味很淡,甚者闻起来有霉味。

Ⅲ用手摸,优质艾绒结构细腻紧密,用手挤压触碰不易散落变形。而劣者手感粗糙,结构松散,易于变形掉渣。

Ⅳ点燃比较艾烟和艾灰,优质艾绒燃烧时火力稳定,产生的艾烟较少,偏白,无刺鼻味。艾灰较为细腻,手捻之无颗粒感。而劣者燃烧时火力忽大忽小,产生的艾烟较多,偏黑,有呛鼻气味,艾灰易于散落,手捻之有颗粒异物感。

单单作灸疗外用还不能满足古人对艾叶的好奇心,《名医别录》中记载了艾叶内服的功效——“艾叶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中医认为艾叶内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症。代表方剂如妇科良方胶艾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如下记载:“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着,有妊娠下血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方中以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温经止血,二药为调经安胎,治崩止漏要药,共为君药。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补血调血,止血防瘀,共为臣药。君臣共奏补血止血,调经安胎之效。现代常应用于妇科月经过多、产后子宫出血、外伤出血等症。

艾叶既是中药,也是药食同源的食品。清明作为一个重要节气,吃青团来缅怀先祖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艾叶便是制作艾草青团的原料之一,其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将新鲜艾草除去老根老茎,留下幼嫩部位,经过焯水、过冷水、沥干来取其清香而去其苦涩。然后萃取原汁,或者把艾叶切碎,和糯米粉一起拌匀,艾草青团的模样便初步形成。

唐代孟诜《食疗本草》最早将艾叶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食品,介绍了其食疗方法及作用:“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春月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这两句话中描述的用艾叶做成的食品可能就是现代艾糍、艾糕、青团的雏形。由于清明时节阴冷气息较重,服用一些含有艾叶的食品对人体具有祛湿、散寒、辟晦的食疗作用,真是不得不感叹古人顺时养生的智慧!

可惜的是是药三分毒,艾叶作为中药,其毒性始载于《本草图经》,苏颂曰:“近世有单服艾者……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有点疑惑,艾叶不是具有止血功效吗,怎么过度服用会导致出血呢?殊不知艾叶性辛温,主治虚寒性出血,对于阴虚血热者需要采用生地黄、生侧柏叶等具有凉血止血、滋阴生津功效的药物,若使用艾叶则会适得其反,使得血热妄行导致出血。《中国药典》中将艾叶归为小毒,不能过多食用,其服用的不良反应多由艾叶挥发油引起,主要有过敏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腹泻等症。日常生活中除注意适量服用艾叶发挥其食疗作用外,还需注意阴虚血热者不宜服用含艾叶食品,易导致咽干口燥、出血、溃疡等热证,把握不准自身体质时还需寻求专业医师建议。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