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体院的“洋院长”:在香港看到体育发展的无限可能

导读: 中新社香港6月25日电 题:香港体院的“洋院长”:在香港看到体育发展的无限可能 中新社记者 戴小橦 香港体育学院(体院)院长李翠莎(Trisha Leahy)在香港生活了30多年,一副外国人的面孔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香港体院的“洋院长”:在香港看到体育发展的无限可能"分享给大家!

  中新社香港6月25日电 题:香港体院的“洋院长”:在香港看到体育发展的无限可能

  中新社记者 戴小橦

  香港体育学院(体院)院长李翠莎(Trisha Leahy)在香港生活了30多年,一副外国人的面孔,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生于爱尔兰的她,从1982年大学毕业后来港,熬过手忙脚乱的语言学习期,到如今深耕体育教育,成为香港体坛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李翠莎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由衷感叹,香港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非常有助于运动员的成长,国家和特区政府近几年对香港体育事业的支持以及科技进步更让体育行业快速发展。

  谈体育话题,对李翠莎来说是驾轻就熟的。除了是体院院长,她也是个业余体育高手:越野跑、公路自行车、铁人三项、瑜伽及举重等都不在话下,半马的最好成绩甚至达到一个半小时,是名副其实的“快脚一族”。

  记者见到李翠莎时,她一身运动装扮,采访换装,干脆利落,生气勃勃。

  在体院一楼大厅里,摆满了体院得奖运动员的奖品陈列柜,整齐排列的奖牌、颜色各异的比赛服装把人带回到精彩激昂的赛场时刻。“这件赛服是张家朗的,这是他2016年第一次为香港拿到亚洲击剑赛的金牌,很特别。”李翠莎指着张家朗的一双训练鞋笑说,“想做得好像张家朗这么好,大家就要继续努力加油了。”

  除了获奖运动员的纪念陈列柜,厅内有一整面墙上铺满了介绍展板,细细讲述着香港体育学院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而在李翠莎领导期间,体院为香港的精英体育创下无数佳绩,比如在2018亚洲运动会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体院更是破纪录分别获得46及48面奖牌。

  回顾多年的工作经历,李翠莎脑海里首先想起自己1992年进入体院的日常,当时她主要做运动心理学的工作,更多的是进行一些竞赛心理、运动员之间、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相互关系的疏导工作。

  其实到现在,她依然保持着这个工作习惯。采访中,每当身边有年轻运动员经过,李翠莎一准停下手上的工作,先上前和他们聊上几句,问问他们的训练进度,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每次见到运动员出去比赛拿到好成绩,都觉得好骄傲。”

  提起从2009年开始担任体院院长的心情,李翠莎直白地说,“这让我看到很多不同的发展。”角色的转换让她认识到体育在香港发展更多元的可能。“特区政府给我们很多的支持和信任,”例如运动员现在有更优异的环境,可以集中更多精力在训练上;学院还有非常科学化的系统,让教练以及不同的科学团队互相进行跨部门合作,帮助运动员赢得更多奖牌。“我相信香港体育学院会越来越成功。”

  她带着记者走到大楼附近的田径场,几名运动员正在进行突起突停、快速奔跑、跳起争球的训练。“这是女子七人榄球队,别看这些运动员有着不同的面孔,但她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们是很国际化的团队。”除了培养香港运动员国际化的思想,李翠莎介绍,学院也注重加强香港运动员们与内地的沟通。“每次奥运后,国家都会派金牌运动员来香港探访,开展交流活动。看到他们面对面交流以及分享经验,我是非常开心的。”

  李翠莎看向田径场上奔跑的身影,若有所感,“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会让人记得一生。”(完)

【编辑:田博群】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