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发烧?血小板下降?除了被叮咬还有这种传染途径!

导读: 近日,随着天气越来越好, 很多人选择去户外游玩、踏青。 蓝天绿草,心情大好, 总忍不住和大自然亲近一番, 正迎来活跃期的“蜱虫” 也冲上了热搜。 近期多家医院接诊的 被蜱虫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离奇发烧?血小板下降?除了被叮咬还有这种传染途径!"分享给大家!

近日,随着天气越来越好,

很多人选择去户外游玩、踏青。

蓝天绿草,心情大好,

总忍不住和大自然亲近一番,

正迎来活跃期的“蜱虫”

也冲上了热搜。

近期多家医院接诊的

被蜱虫叮咬的患者明显增多。

案例一:

无锡的张老伯连续了高烧十多天,白细胞总数下降至1.4×109/L,血小板下降至29×109/L,差点危及生命……

医生问诊发现:张老伯可能是因为日常下地干农活,被“蜱虫”叮咬所致。最后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下简称为“发热伴”)。

案例二:

五一假期里,刘女士(化姓)和家人一起去户外踏青,没想到回家后的第三天,她发现左腿小腿处有个黑点,像颗“黑痣”。再一细看,“黑痣”有脚还会动。

她察觉到情况不对,赶紧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接诊医生发现,刘女士的患处凸起明显,周围皮肤轻微红肿,判断“黑痣”样突起是蜱虫叮咬所致。由于蜱虫叮咬程度较深,医生将虫子“麻倒”后,将其完整取出。

(从刘女士小腿上取出的蜱虫)

有媒体曾经把“蜱虫”排在

全球十大最恐怖动物排行榜的第八位,

如果不慎被它咬一口,

可能小命就呜呼哀哉……

真是不负“夺命蜱虫”这个外号

“夺命蜱虫”在哪里?

(图源:网络)

蜱(pí)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草别子、牛虱、草蜱虫;蜱可作为传染源造成感染。

蜱通常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

不吸血时,小的如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夺命蜱虫”是怎么引起“发热伴”的?

引起“发热伴”的传播途径有:

(1)蜱叮咬;

(2)接触“发热伴”患者血液或血分泌物。

研究发现:

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后会引起“发热伴”,部分“发热伴”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

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被感染。

“发热伴”有哪些临床表现?

潜伏期:

发热伴潜伏期可能为1周~2周。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往往提示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发现身上有蜱虫时,怎么办?

图源:网络

1、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

2、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3、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4、取出后,再用酒精、碘伏等做局部消毒处理。

最保险还是建议您及时去医院就诊。

如何预防“发热伴”?

大家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全身酸痛等),并且在近期接触过可疑蜱虫等,请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相关暴露史;周围有类似病例,自身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如何避免蜱虫叮咬?

(1)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离草木丛生、灌木丛远一些。走在清理干净的小道或路中间;

(2)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浅色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不要穿凉鞋,这些都能让皮肤远离蜱虫,并且让它们很容易在衣服上被发现;

(3)当从蜱虫生长区返回时,仔细地检查自身、家中孩子、宠物身上是否沾染了蜱虫;

(4)裸露的皮肤可涂抹包含DEET(避蚊胺)的驱虫剂,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

(5)经常除草,清理落叶、灌木丛、杂草等垃圾,来减少房子周围的蜱虫;

(6)向兽医咨询如何做好自家宠物的蜱虫防护工作。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