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首发出版 梳理回顾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

导读: (记者 应妮)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大出版社”)合办的“‘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新书发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首发出版 梳理回顾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应妮)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大出版社”)合办的“‘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新书发布会”日前在京举行。

  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在开场表示,今年适逢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举办论坛一是表示祝贺,同时也为庆祝文研院与北大出版社合作的第一本书《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出版。他谈道,中国人的内涵、品质、学问、成长均来自于“活着的榜样”。对于学人而言,“先生”正是这样的榜样,在人生品德、生活态度、学术良知、时代精神诸方面提供了典范。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指出,“传承”的对象既包括知识与学问,也包括品格与态度。大学是历史与未来、已知与未知交汇之所在,是最能体现传承的地方。对于北大与北大人,他有三点体会:北大人有热的心与冷的头脑,故讲科学、重理性;北大重科技,亦重人文;北大有厚重的历史,也一直追求塑造未来。

  多位学者围绕“北大学缘与精神传承”这一话题,分享他们的理解与故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明通过与中国传统士人及西方知识分子的纵横对比,指出“传承”的难度与重要意义。一方面,传承是对传统的继承,但传统必须接受现代的洗礼,这是对中国传统士人的超越;另一方面,面向世界的时代气息与厚重内敛的中国人文精神在各个历史节点激荡交汇,又是西方知识分子所难以理解的。北大在诞生之初便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也难逃家国情怀的历史宿命。今天的北大应调动全部智慧与资源,承担传承义务,探索一种人类文明史上的大历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指出,本科就读于北大与硕博期间就读北大两个群体,对北大很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这种差异值得关注。他分析了北大出版社所出版的北大相关图书主题的变化,认为存在一个从精神到故事、到科系、到学缘的发展脉络,总体上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实”。不过,在讨论学缘时,也不应忘却背后具体的制度、人物和故事以及宝贵的精神的魅力。

  “课比天大。”在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看来,学术先辈不仅有深厚学养,更热爱教学、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有特别的感召力,为今人树立了教书育人的榜样。针对北大的定位,他指出,一流的大学追求质量,二流的大学追求数量,最好的大学追求唯一。北大本身具有唯一精神,这种唯一应当被守护。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叶少勇受业于段晴教授。他深情地追忆了段晴老师对学生的严厉与爱护,指出段老师以“拔苗助长”式的教导带来了一代学人“跨越式”的成长,促使中国的梵文研究从世界范围内的“后进”变成与西方“共进”,甚至在一些领域中变成“先进”。学科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三四代学人的传承与坚守。

  北大文研院院长邓小南也分享了自己对于学缘与传承的理解。她指出,“传承”活动的参与者来自四面八方,汇聚于一处,这是因为学脉本身也有延展性和跨越性。北大始终作为一种气质与精神存在于当下,渗透于日常的学术生活之中。学人以学脉的延续作为学术生命的准绳;作为北大人,也应以继承北大精神为己任,不仅仅将传承作为一种活动,更应作为一种严肃的机制与开放性的实践。文研院为此而建,也将持续为此努力。(完)

【编辑:李岩】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