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撞”出了两项市级大奖_环球通讯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撞”出了两项市级大奖_环球通讯"分享给大家!
近日,记者从嘉定区科委获悉,由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科技”)牵头申报的“重载商用车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上海同陆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陆云”)申报的“道路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项目,分别获评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一等奖和三等奖。
企业“出海”竞争国际市场
【资料图】
对企业来说,联合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是双方实现互惠共赢、形成长期高质量合作机制的重要途径。
4月17日,202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展,重塑科技展出的镜星二十二燃料电池系统完成了在欧洲市场的首次亮相。
产品的顺利“出海”源于过硬的技术本领。“从第一代产品到现如今的全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我们通过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模式,不断地迭代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重塑科技副总经理高雷说。
据介绍,燃料电池发动机是帮助重载卡车实现零碳转型的关键零部件。此次获评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正是面向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和重载商用车节能减排的实际需求开展的。
作为嘉定“土生土长”的科技型企业,重塑科技自2015年成立之初,就瞄准突破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难题的目标。通过与同济大学合作,其研发的重载商用车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打破了国外多项核心技术的垄断。
该技术将车辆冷启动温度从原来的零下15℃降低到现在的零下30℃,这意味着使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车辆,可以在零下30℃的极寒温度下实现无损伤启动并且稳定运行,大幅提升了燃料电池车辆的环境适应能力。此外,该产品将燃料电池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也从12000小时提升至30000小时,以正常的使用频率来计算,可以使用10年左右,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
高雷介绍:“在此次获奖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我们一方面制定了长期战略规划,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发展需求,全面布局并重点推进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同济大学的研发资源与重塑科技的产业优势,成立了两个联合实验室,为燃料电池的技术创新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目前,重塑科技的产品与技术在商用车领域已累计交付超4000辆,行驶里程数超1.4亿公里。下阶段,重塑科技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积极探索氢能科技在船舶、工程机械、物料搬运、绿氢装备、储能发电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让更多产品及项目落地嘉定。
离家最近的“朋友圈”
像这样的“牵手”也并非首次。与同济大学仅一路之隔的同陆云,与同济大学联合成立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研究中心,创业3年间,其研发的道路轻量化数据采集核心技术和系列产品,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三等奖。
在位于同陆云总部的总控室,每天约有近50万条路面病害信息在此汇集和分析,累计道路服务里程约150万公里。
“基于产学研的合作成果,我们参与了港珠澳大桥巴士协同云、徐汇道路数字运营、江西高速数字化改造,以及20多个省份农村公路检测云等项目的实施。”同陆云总经理张晓明透露,目前,公司正联合同济大学基于海量高频更新的路面性能数据,利用北斗组合高精度定位、图像匹配、图像追溯等技术搭建了全球首个时空连续的路面病害数据库,包含高速、城市道路、农村公路等多个场景,将以“数字化”赋能传统城市道路精细化管理。
“通过产学研,我们明显感受到企业的变化。近两年来,我们公司新增合同额翻一倍、新增发明专利31项、新增研发人员29人,联合组建实验室2个。同时,我们也为同济大学提供了实习基地,并指导学生获奖11人次,形成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良好效益。”张晓明说。
打造双向创新的新“路径”
近年来,嘉定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在产学研用融合中发挥主体地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区科委副主任樊玉艳认为,创新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动前端创新和终端需求的有效联接。
近5年,嘉定区累计扶持各类产学研项目153个,拉动研发投入数亿元,部分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和率先应用,实现了“基础研究推动、市场需求拉动”的双向创新路径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在嘉定,我们已经构建了非常好的校地、院地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这些年的政策支持,撬动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牵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嘉定区科委副主任樊玉艳表示,下阶段,嘉定将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揭榜挂帅”政策和升级版的产学研合作政策,来促进更多的产学研项目在嘉定落地生根,成长开花,更有力地落实科创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