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兵团感受刀郎木卡姆的魅力

导读: 题:在新疆兵团感受刀郎木卡姆的魅力  作者 史玉江  阳春三月,南疆大地春风拂面,暖阳高照。奉正云 摄  “刀郎文化”正焕发着新的魅力  在图木舒克市,会表演托库孜萨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在新疆兵团感受刀郎木卡姆的魅力"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乌鲁木齐3月17日电 题:在新疆兵团感受刀郎木卡姆的魅力

  作者 史玉江

  阳春三月,南疆大地春风拂面,暖阳高照。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四团永安镇民族风情街,走进“吐逊·那买提乐器销售店”,只见吐逊·那买提正在为新制作的都塔尔试音,独特韵味的琴声在店内回荡,仿佛要带着聆听者去找寻刀郎人的足迹。

在图木舒克市,会表演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的民间艺人,被当地人称为“刀郎民间艺人”。 奉正云 摄

  民族乐器匠人痴心都塔尔

  都塔尔在当地民间有许多传说。“先辈们食用羊肉后,把羊肠丢弃在草地上,风一吹,发现这些这些风干的羊肠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于是他们把羊肠挂在挖空的木头上,制成简陋的都塔尔。”吐逊·那买提说,早期的都塔尔与弹拨尔相似,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多采用经自然干燥,新疆特有的桑木、杏木或核桃木制成。

  “都塔尔体形略大,只有2根线;弹拨尔体形小,有5根线;萨塔尔有13根线;热瓦甫一般有5—7根线。每个品种乐器用线数量有差别,弹奏出的声音也有差别。”谈起乐器,吐逊·那买提说得头头是道。

  “我们这的老艺人,一般是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如果使用别人的乐器,会找不到感觉。”吐逊·那买提表示,就像我们使用习惯的器具,要是换另外一件的话,就感觉不顺手。

  从小受父亲影响的吐逊·那买提,第一次见到还是雏形的都塔尔就喜欢上了它,但因家庭贫困,一直没有机会学习。

  “通过几年自学,我在已会制作四种乐器,但不知道乐器外形如何装饰。”吐逊·那买提说,1995年,他利用几年积攒下的积蓄,到喀什向老艺人学习乐器外形装饰技术。

  “那段时光,我每天都会弹琴,不然心里就空落落的。”吐逊·那买提说,这两年还收了两个徒弟,打算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注意到,58岁的吐逊·那买提,因长年制作乐器,手上留有不少的疤痕

  如今,这位双手布满老茧、双鬓斑白的老人,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民族乐器制作匠人。

收藏在博物馆内的卡龙琴。 史玉江 摄

  非遗“刀郎文化”遗韵悠长

  都塔尔、弹拨尔、萨塔尔、卡龙琴……据称起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经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路北去,在叶尔羌河两岸,有广袤的草地荒原和繁盛的原始胡杨林,以及曾在这片绿洲中繁衍生息的刀郎人,乐器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很早以前,这里的刀郎先民多以渔猎、农耕为生。他们将生产生活内容以歌舞的形式传承下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刀郎文化”。“刀郎文化”是维吾尔文化的一个分支,乡村生活气息浓郁,曾有研究者多次到刀郎地区探索,但收效甚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以民谣传唱的形式存在,长期以来都是师徒相传,口传心授,无文献典籍记载。直到现在,在新疆麦盖提、阿瓦提、巴楚等县,有许多人仍自称为刀郎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刀郎。

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融媒体供图

  刀郎人酷爱音乐和舞蹈,坊间称,会说话就会唱刀郎木卡姆,会走路就会跳刀郎麦西莱甫。2006年5月20日,刀郎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而都塔尔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都塔尔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融媒体供图

  刀郎木卡姆在图木舒克“别具一格”

  “你穿着雪白的裙子,镶着鲜红的花边,等待着心上的人儿,呆呆地坐着望眼欲穿……”在音乐的伴奏下,苍劲有力的男声呐喊着。雄浑的唱腔淳朴真挚,似乎在触碰人的内心。

  一首《勃姆巴亚宛》敲打出永不落幕的刀郎木卡姆,

  一首《牡丹汗》弹出维吾尔族姑娘的柔情万种,

  一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唱出动人的爱情故事。

  不久前,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馆,当地组织的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汇演现场欢声雷动,在热烈的气氛感染下,有民众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跟着旋律舞动……

五十一团成立刀郎文化工作室,并请有影响力的刀郎民间艺人教授。 古丽努尔·托合提 摄

  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是刀郎木卡姆的一种,流传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四十四团、五〇团、五十一团、五十三团等地。2007年入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作为“刀郎文化”的代表之一,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融合了蒙古多喇舞与维吾尔族刀郎舞传统文化,是生活在“丝路驿站”图木舒克的少数民族与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是刀郎木卡姆的一种。 奉正云 摄

  “刀郎文化”正焕发着新的魅力

  在图木舒克市,会表演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的民间艺人,被当地人称为“刀郎民间艺人”。近年来,当地加大对“刀郎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力度,在为当地刀郎民间艺人建档立卡的同时,成立了以民间老艺人为骨干的民间艺术团。

  2022年初,五十一团成立刀郎文化工作室,并请有影响力的刀郎民间艺人教授。该团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工作室有20多人,已收录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的9首曲目。“我们还动员团场的年轻人参与刀郎文化的学习,现在是一个师傅带1至2名徒弟。”

  每当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举办大型活动、晚会时,刀郎文化工作室的艺人都是特邀嘉宾,他们会换上华丽的演出服,组队演出。

每逢春夏秋季,五十一团团文化广场欢声笑语,艺人们自发地聚在一起弹奏。 古丽努尔·托合提 摄

  每逢春夏秋季,五十一团团文化广场欢声笑语。艺人们自发地聚在一起弹奏,姑娘和小伙们跳着“刀郎舞”,周边有很多居民观赏。如今,在该团一些连队的广场、树下、田间……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跳的舞是上学时老师教的,现在很喜欢和朋友一起跳。”苏比·艾合买提是该团十二连会跳刀郎舞的年轻人,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常听长辈给我讲刀郎人的故事。”

  “唱着刀郎木卡姆,跳着麦西热甫,喝着慕萨莱斯……”在四十四团永安镇民族风情街,琴声和空气已经融为一体,“刀郎文化”正焕发着新魅力。(完)

【编辑:刘欢】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