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三省共建“长江中游经济区”?近十年GDP名义增速比肩长三角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湘鄂赣三省共建“长江中游经济区”?近十年GDP名义增速比肩长三角"分享给大家!
作者:周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代表团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在一份名为《关于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议》(下称《建议》)上联名签名。这份《建议》由湖北代表团发起,江西湖南积极响应,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中部地区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区,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全国重要增长极。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别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仅纳入湘鄂赣三省的核心板块、31个城市、3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长江中游经济区是一个三省全域概念,囊括了湘鄂赣三省50多万平方公里的全域范围,是“中央有要求,地方有需求,国内有样板”的顺应时代发展之举。
基础条件具备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沿海、沿边开放,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建立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个主要经济区为主的“菱形结构”经济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建议》认为,长江中游经济区东联长三角、西接成渝、南向粤港澳、北望京津冀,位于我国四个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是连接全国“铁水公空”交通大动脉的中心结点。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区有利于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形成五大主要经济区优势互补、联动合作、融合发展、更加稳固的“钻石型”发展格局。
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长江中游经济区可辐射周边9省市,有超过16万亿元的巨大消费市场,占全国40%以上,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重要支撑。
长江中游经济区还是我国科教创新资源的重要集聚区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湖北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全国独树一帜,是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湖南长沙是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江西有色金属产业稳居全国前列。长江中游经济区已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参与联名签名的湘鄂赣代表委员们表示,在中部地区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区,将加快推动我国发展从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转向以创新驱动、内需驱动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钻石型结构”经济发展格局,打造新时代国际竞争新优势。
与城市群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出台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
近年来,湘鄂赣三省正在践行“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由城市群带动全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战略统筹新机制。从2021年开始,中三省共同签署的多项合作协议,其范围已经从长江中游城市群扩容到中三省全域。比如2021年9月,在武汉举行的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审议通过的《深化协同发展加快绿色崛起——长江中游三省战略合作总体构想》,共同签署的《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均以三省全域为合作范围。再如2022年底以视频会议进行的第二次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三省签署的14项合作协议中,有13份都涉及湘鄂赣全域。
“外界长期把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同于长江中游三省,其实中三省的总面积有56.46万平方公里,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面积只有31.70万平方公里。”秦尊文说,湖北省的十堰、恩施、神农架,湖南省的湘西、怀化、永州、邵阳、郴州,江西省的赣州全部、抚州、吉安两市的绝大部分都不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内。而此次中三省提出的长江中游经济区的概念就涵盖了湘鄂赣三省全部的国土面积。
秦尊文表示,可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江中游经济区是带动与被带动的关系,契合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不仅中央有要求,地方在实践过程中也有现实需求。” 秦尊文举例说,中三省最有竞争力的旅游资源,湖北的恩施、神农架,湖南的凤凰古镇和张家界,江西的井冈山,都不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三省要共享优质旅游资源就得站在长江中游经济区的省域层面推进;再比如新的中部“出海口”湖南怀化,也不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内,但怀化北上可与中欧班列连接入中亚、通中东、抵欧洲,南下通过广西北部湾抵东盟、入南海、链全球,有望成为湘鄂赣三省东盟货物集结中心。
“放眼全国,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也是全域发展,不再受长三角城市群区域范围的限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秦尊文说,长三角一体化的成功实践为其他跨省经济区合作作出示范,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新阶段。
过去十年,长江中游经济区GDP年均名义增速达到13.24%,与长三角地区增速相当,高于粤港澳的10.94%、京津冀的7.59%,仅次于成渝经济区的14.61%,未来将成长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与创新动力源。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