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十周年成效显著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高质量发展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一带一路”建设十周年成效显著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高质量发展"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从1.06万亿美元增加至2.07万亿美元”“设立海外‘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中心,增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建设十周年,“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第二届年会近日在北京举行,聚焦“一带一路这十年”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取得巨大成就、提高“一带一路”话语权、防范“一带一路”建设风险、“一带一路”研究现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积极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院士作主旨演讲。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丝路规划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陈元指出,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截至2023年初,中国已经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一大批重大项目投产运营,实现了互利共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表示,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占中国建交国83%、占联合国成员国的78%,中国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对外援助的项目已覆盖所有共建国。在扩大贸易规模方面,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从1.06万亿美元增加至2.07万亿美元,翻了一番。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元人民币,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800亿元人民币。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刘卫东研究员主持论坛年会开幕式并作总结。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马庆斌研究员在“新十年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学术报告中说,中欧班列从2016年6月统一品牌到2022年,已经累计开行将近6万列,基本上保持了月行千列的稳定水平。中欧班列已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新平台,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显然机遇要大于挑战。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16家发起单位中唯一企业,该公司总经理陈思昌表示,这十年里,中国土木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自身也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2年年底,中国土木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比2013年增长约3倍,实现净利润增长约4倍。目前,中国土木业务遍布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基本完成亚、非、拉美及欧洲关键节点市场布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引用世界银行2019年的研究数据称,仅“一带一路”运输项目可以帮助760万人脱离极端贫困、3200万人脱离相对贫困。她认为,“一带一路”的底层逻辑就是通过互联互通将边缘地带打造成“一带一路”的节点、支点和福地,从而形成世界的网络体系,每个国家都是这个体系的自中心,各个国家都可以在这样的网络体系中实现共享、公平与普惠。
“一带一路”建设在十年来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下一步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白春礼认为,科技合作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围绕可持续、惠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研发推广绿色实用技术,并把它作为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的载体。
他表示,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下一步的总体思路是,深化科创合作,密切民心相通;聚焦共性问题,开展多边联合研究;共商共建科创平台,促进技术转移;明确重点领域,探索合作新路径;聚焦重点国家,构建合作共同体。其中,在人才领域的重点合作方向上,设立海外“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中心,增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并建立“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实施“一带一路”高层次留学生选拔计划。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以基础设施为抓手来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一个发展合作倡议,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求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必须帮助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后从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同时通过优势产业发展创造最多的就业机会,当地民众就能从发展的过程当中得到最大的好处,从而实现民心相通。“所以我们讲思路决定出路,我想只要思路对了,那么‘一带一路’建设确实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表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道路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历史大势,引导世界各国探索相互尊重与相互支持、共担风险与共克时艰、互利共赢与合作共赢的新道路,最终形成更为公正合理、更为健康稳定、得到广泛认同并使各国人民普遍受益的新型国际经济体系。如今,“一带一路”建设要在新的起点上将高质量、高水平合作融入到更大范围的全球安全与发展合作之中,将可持续、惠民生的“一带一路”建设,纳入到中华民族与世界联动发展、人类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大潮中。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着全球经济复苏的厚望,将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最大贡献者。未来五年,“一带一路”将成为全球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平台,必须做好三件事情:一要制定出未来五年“一带一路”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使顶层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受欢迎;二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和“一带一路”紧密衔接;三要消除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原司长欧晓理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长期性、同理性的建设倡议,它的核心要义就是开放。“一带一路”研究接下来需要“补、强、提”,“补”即补一些弱项,包括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等;“强”就是强化发展趋势研究;“提”即提升研究质量。
国家开发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刘勇提出,将“一带一路”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实践,研究形成一种规则,来丰富世界的发展因素,同时,应通过第三方合作等方式,推动“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议程、非盟《2063议程》等都能更好融合,找出最大公约数来共同推进,实现合作共赢。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建议“一带一路”朝多边化推动,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委员会、设立秘书处,拓展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对象,建立“一带一路”与现有国际秩序框架下主要治理机构的联系,搭建“一带一路”多层次公共合作与服务平台,包括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开发银行合作联盟,同时,“一带一路”要吸引更多发达国家参与,增进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认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可归类为促发展、防风险两大块,防风险方面要尽可能避免问题出现,“一带一路”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张湘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角度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帮助企业科学谋划发展、有效提升管理、规避风险挑战;二是推动建设科学高效的政策体系,为企业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争取更有利的政策支持;三是共同营造国际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
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浙江理工大学“一带一路”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储昭根建构出“一带一路”六大基本需求理论,包括开放需求、发展需求、安全需求、健康需求、绿色需求、共富需求。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可行性的根本和关键在于成功满足了沿线国家及人民的六大需求,从而激活新希望。“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通过全面提升合作水平,打造新型合作平台,更好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称,“一带一路”十年建设过程中,一批专家学者因“一带一路”研究结缘,并随着研究不断深化,也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总结表示,根据本次年会上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论坛组委会后续拟举办若干专题分论坛,主要涉及科技合作、可持续性评价、发展融资、风险防范等“一带一路”建设议题,将结合具体案例展开深度研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