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大型舌形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导读: 南古所 供图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大型舌形螺最早于1999年命名并被归入软舌螺动物。通过新的解剖学线索、柔软的几丁质壳体及口盖的缺失,表明大型舌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中国科学家在大型舌形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南京2月8日电 (记者 杨颜慈)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孙海静副研究员等人通过对澄江动物群中大型舌形螺新收集标本的研究,厘定了其分类位置,并对该类群的古生态和亲缘关系研究取得新进展。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古生物学论文》(Papers in Palaeontology)上。
专家介绍,云南澄江动物群是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早期后生动物演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窗口。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新类群被发现并构成了生命树的主要分支。
然而,一些属种的建立主要基于不完整的化石信息,对其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尚不充分,其中包括常以简单锥管保存的疑难管状化石大型舌形螺。
近年来,随着大量保存质量更好标本的发现,对其更准确的分类厘定成为可能,进而为研究该类化石的生物学属性、古生态及谱系演化提供更多新信息。
澄江动物群中保存有触手和(或)消化结构的大型舌形螺。 南古所 供图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大型舌形螺最早于1999年命名并被归入软舌螺动物。同年稍晚些时间,有学者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标本命名为云南薄氏螺;研究认为后者为前者的晚出同义名。
此次研究发现的新标本保存了此前罕有报道的触手及内部消化结构。据此,研究者对大型舌形螺进行了艺术复原,并提出该类群为散居、营底栖固着生活的认识。
通过新的解剖学线索、柔软的几丁质壳体及口盖的缺失,表明大型舌形螺并非前人认为的软舌螺动物。根据现有证据研究提出两种生物属性讨论,分别为可能的干群刺细胞动物和触手冠动物。
同时,此次研究中系统关系深入研究也为动物门类多样性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数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