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的美好与瑕疵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狂飙》的美好与瑕疵"分享给大家!
《狂飙》太火了,不聊不合适。
畅快聊又不现实,毕竟它是有强力部门支持的一部片子。那我就在可控风险范围内说说观剧感受。
实质上,《狂飙》是一部黑老大高启强的成长史,正邪对立的戏剧冲突中,显然反派的塑造更浓墨重彩一些,这是该剧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派的戏份多了,很容易落入主旋律的窠臼,给人假大空的感觉。愈是把反派拍好了,愈是能衬托出扫黑行动攻坚克难的不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黑帮大佬不再脸谱化,提供了人生成长蜕变的视角,给足了人性介于黑白的灰度空间。开始的几集,我能看到一些《绝命毒师》的影子,说明欧美成熟的影视叙事手法已经被国内剧作机构吸收了。这部分的惊喜,甚至让我对时而出现的吴刚充满正义主旋律的旁白有了充分的理解——必须加入明显突兀的宣教内容来稀释剧组反常规的艺术创作,从而达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同与许可。
这种让步是智慧的,甚至可能成为未来该赛道剧目可借鉴的手法。
坦白讲,我们对《狂飙》的预期性是明确的,包括邪不压正的结果,以及能揭露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幕后黑手的位阶层级。它缺少我们看《绝命毒师》等欧美剧,观影体验中的不可预知性,以及为了市场化考虑不断塞入的大BOSS,不断设置的关卡。
这种明确的预期性并不利于影视创作,饶是如此,《狂飙》还能收获巨量的赞誉,定有过人之处。
演员的演技立得住,抛开张颂文不说,连小品演员贾冰都令人刮目相看,他提供了本剧唯一的台词不可预期性。
好剧看配角。唐氏兄弟、李宏伟,我看他们表演的感觉就是:这他妈就是我在小地方见过的地痞流氓的样子,让人想起那些令人不安的午后。
要说谁演的不好,张译算一个。
张译的演技应该是属于「方法派」,容易魔怔了,显得匠气十足。我无法从他塑造的安欣这个角色中找到认同感,他仔细研究了人物小传——南方口音,耿直,小孩子气……
可是,在全剧没有口音统一的情况下,他拙劣的口气就显得突兀,甚至令人不适,远没有他进班房卧底操着一口东北话来得自如自在。
口音立错了,就显得人物很呆板,口舌错位会导致表情更别扭。
另外,他对安欣的那种小调皮劲的拿捏完全是吃力的,他根本做不来,很生硬,同样令人不适。
当然,以我过往对张译能力的了解,这应该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安欣这个角色本身就有点怪异,耿直却不讨喜。在设定中,他就是一个市里面公安民警憋屈的象征,所有的悲苦与不堪,一个人全承担了。
正如高大全不令人信服一样,所有厄运集中于一人同样离大谱。尽管有故事设定铺垫,但在一场交心的那戏份中,安欣「骗」孟钰自己根本不爱她,还是让我感受到了男性对女性深深的不体面。
这种不体面就是将女性工具人化。
我们经常听到观众说最讨厌在警匪剧中插入感情戏了。
这不是感情戏的错,一个人有血有肉,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男欢女爱。
错的是「插不好」。
我根本看不到安欣与孟钰之间有什么情感递进的过程,有限的几个场景:安欣要求孟钰帮忙控评、安欣要求孟钰潜入毒窝卧底……
这不是纯纯的工具人吗?该你的啊?凭什么?你拿什么爱她?你爱过她吗?她在北京打拼的时候,你嘘寒问暖过吗?拿自己的「事业」当借口将她推走?看起来很男人?实际上是没把女人当成「我们」。
你这样对李一桐合适吗???!!!!!
(这泪我替你擦了)
除了孟钰之外,几乎没有女性角色是真正推动剧情走向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再好的剧,一旦进入观众熟悉的领域就会露怯。
我特别关注了剧中出现媒体的细节。
孟钰妈妈说的好:你一个北京的记者为什么要报道外地的事呢?
孟钰不仅报道了,而且还报道的是自己父亲管辖的领域。这在现实当中几乎不可能。
另外报道发出后,留言区出现了安欣与黑老大女人握手的照片,被网友攻讦。这时候,安欣作为一个警察想到的是去找孟钰公关,研究怎么降低传播的烈度。
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首先媒体可以开启精选评论,其次安欣可以发函让微博官方进行干预,最后还可以查到留言者的信息,进行电话约谈。
最离谱的是,当唐小虎被抓进局子后,公安局门口居然来了一大堆记者,我逐帧看了,没有外媒。扫黑组重点调查对象高启强来探视时,对着蜂拥而至的话筒,无比高调,慷慨陈词。短暂释放的唐小虎也耐心接受媒体的采访。
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具体原因就不细说了。
我目前追到第28集了,看到安欣一夜白头,也是心里难过。我想这不仅是一个警察的挫败,剧中当地市民近20年生活在强盛集团的威压之下,该有多憋屈。
剧中通过吴刚的旁白提到了黑社会性质组织诞生的原因——社会分配不公。这个结论当然是无比正确的。此外不受控制的权力与利益沾染,巨大的寻租空间存在,恐怕也是原因之一。调查组必然能还京西市一个朗朗乾坤,但他们走了之后呢?类「强盛集团」这样的组织会不会沉渣泛起呢?靠回头看?还要靠什么呢?我反正在思考这些。
最近也有观众说,《狂飙》会不会美化黑老大了啊?会不会让「觉悟低的群众」产生慕强乃至模仿的想法呢?
我觉得这就是给艺术创作戴上镣铐了,太低估观众对真善美的分辨力与朴实追求了。剧组力求让大众明白的是——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由社会综合因素决定。这是深层次的思考,应当鼓励。
总之,瑕不掩瑜吧。社会现实题材本就该是影视剧的富矿,《狂飙》剧组证明的是,他们能讲好一个故事,并能找到一帮合格的演员将之呈现到屏幕上。尽管它是被许可,被保护的……有这种能力在,我们至少能说一句:不缺追梦人,缺的是条件与机会。